一場聚焦數字時代人類本質的深度哲學對話近日在上海圖書館展開。清華大學哲學系黃裕生教授與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洪亮教授,圍繞“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核心議題展開思想交鋒,從人類理性本質到人機共生倫理,為聽眾呈現了一場思維盛宴。
在探討人類獨特性的根本時,兩位學者將目光投向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認知顛覆。洪亮指出,當計算推理能力逐漸被機器替代,傳統哲學中“理性定義人性”的論斷面臨挑戰。黃裕生則提出關鍵區分:人類理性不僅包含計算維度,更體現在實踐領域的意志能力——這種包含自發性、自主性與決斷力的自因能力,使人類在道德困境中能做出不可程序化的選擇,這正是自由意志的本質體現。他強調,正是這種超越算法的決斷力,構成了人類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面對智能技術對教育領域的滲透,對話轉向人才培養的本質。以學術論文寫作為例,黃裕生認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育理論思維能力,特別是概念想象力與換位思考能力。他指出,當機器能夠快速生成文本時,人類更需要通過深度思考訓練保持認知優勢,這種自發—自主的思維訓練過程,正是維護人性尊嚴的關鍵環節。
關于人機共生關系的構建,討論延伸至哲學根本命題。洪亮追溯“機器人”概念的起源,結合阿西莫夫三原則的局限性,引出人類中心主義與萬物有靈論的辯論。黃裕生提出理性普適性觀點,認為不能將人類理解世界的理性能力與利益導向的人類中心主義混為一談。兩位學者深入探討了機器感知的可能性邊界,在尊嚴倫理框架下,重新審視了人類與智能體、動物之間的責任分配問題。
當話題轉向科技發展與氣候危機的雙重挑戰,對話觸及希望的本質。洪亮描述了技術增強主義描繪的進化圖景與生存危機的并存現狀,黃裕生則通過區分個體希望與類希望,闡釋人類理性的獨特性:正是對自身局限的清醒認知與自我超越的自由能力,賦予人類希望以超越性的維度。他指出,判斷AI是否擁有希望的關鍵,在于其是否具備真正的自主決斷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