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預算定在20余萬元區間選購純電轎車時,小米SU7與比亞迪漢EV無疑會成為消費者重點考量的對象。這兩款國產電動車不僅展現了各自的技術實力,更在產品定位上呈現出鮮明差異——前者是充滿科技感的“先鋒派”,后者則是注重實用性的“穩健派”。通過多維度的對比分析,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它們的核心競爭力。

在補能策略上,兩款車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技術路徑。比亞迪漢EV搭載的全球首個量產1000V+SiC全域高壓平臺,支持最高1000kW峰值充電功率,實現了“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突破。這種“小電池+超快充”的組合,使得用戶在公共充電樁也能獲得接近專屬樁的補能效率,特別適合生活節奏緊湊的城市用戶。相比之下,小米SU7頂配MAX版配備的101kWh大容量電池組,可實現800公里CLTC續航,標準版73.6kWh電池組也能達到700公里續航。雖然其400V平臺在充電速度上稍遜一籌,但超長續航對長途出行用戶更具吸引力。
智能科技配置方面,兩款車展現了不同的技術側重點。小米SU7依托小米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搭載高通驍龍8295芯片與澎湃OS系統,構建起“人車家全生態”互聯體系。其智能座艙不僅操作流暢,更能與智能家居設備無縫聯動,形成完整的智能生活場景。而比亞迪漢EV則著重打造成熟的智能駕駛體驗,其“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DiPilot 300)支持城市領航、高速NOA等功能。得益于比亞迪龐大的用戶數據積累,該系統在復雜路況下的決策邏輯更趨近于人類駕駛習慣,為用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駕乘體驗的差異同樣顯著。比亞迪漢EV采用云輦-C智能阻尼車身控制系統,通過主動調節懸架軟硬來適應不同路況,配合線性持久的動力輸出,為乘客營造出平穩舒適的乘坐環境。其底盤調校明顯偏向家用場景,后段加速能力依然充沛。小米SU7則展現出運動化特質,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獨立懸架配合緊繃的調校風格,帶來清晰的路感反饋和精準的轉向響應。電機調校側重前段爆發力,起步加速迅猛,在城市道路中展現出靈活的操控特性。
安全防護領域,兩款車都采用了硬核技術方案。比亞迪漢EV延續傳統沖壓焊接工藝,車身結構經過強化設計,配備包括膝部氣囊和前排中間氣囊在內的多氣囊系統。小米SU7則應用一體化壓鑄工藝提升車身整體剛性,其哨兵模式可通過車載攝像頭實時監控車輛周邊環境,為停放狀態下的車輛提供額外安全保障。這兩種技術路徑雖然不同,但都達到了行業領先的安全標準。
從用戶畫像來看,比亞迪漢EV更適合注重家庭出行品質的消費者。其寬敞的車內空間、豐富的舒適配置以及成熟的智能輔助系統,能夠滿足多場景用車需求。而小米SU7則更吸引追求科技體驗與駕駛樂趣的年輕群體,其前衛的設計語言、強勁的動力表現以及完善的生態互聯功能,為追求個性化的用戶提供了理想選擇。這兩款車的差異化競爭,恰恰反映了當前純電轎車市場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