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車市場激戰正酣的當下,小米集團(1810.HK)憑借亮眼表現成為行業焦點。花旗最新研報顯示,2025年9月小米電動車單月交付量突破4萬輛大關,較8月環比增長11%,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其產能爬坡的顯著成效,更凸顯出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中的強勁競爭力。
盡管當前行業整體訂單增速有所回落,但花旗分析師特別指出,小米的訂單儲備仍保持高位運行。隨著交付周期從平均45天縮短至30天,疊加第四季度將推出的兩款新車型,市場對小米產品的需求預期正持續升溫。這種供需兩端的良性互動,為品牌后續市場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產品結構來看,第三季度小米電動車呈現"三足鼎立"格局:旗艦車型Yu7以40%的占比領跑市場,基礎款Su7貢獻55%銷量,而高性能版Su7 Ultra則占據5%份額。這種差異化布局既滿足了多元消費需求,也為后續產品迭代提供了精準的數據參照。花旗預測,隨著技術升級和成本優化,各車型市場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在價格策略方面,研報顯示小米電動車本季度平均售價維持穩定,這得益于其供應鏈垂直整合帶來的成本優勢。相較于競品頻繁的價格調整,小米的定價策略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具確定性的購車選擇。
行業觀察人士認為,小米電動車的快速崛起折射出新能源市場的結構性變革。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續航里程等核心指標的關注度持續提升,而小米在AIoT生態領域的深厚積累,正轉化為其電動車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隨著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電池技術的突破,電動車市場有望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
對于消費者而言,市場競爭的加劇意味著更多優質選擇。小米等新勢力的入局,正在推動行業向技術驅動、服務導向的新階段轉型。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產品參數的持續優化,更將重塑整個汽車產業的價值鏈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