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至30日,第二屆北京數字人才發展大會作為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的核心板塊,在海淀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會議中心圓滿舉辦。這場以“產業為根?數智賦能?融合共生”為主題的行業盛會,吸引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及教育領域的數百位代表,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展開深度對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臺部副主任李蓀在主旨演講中提出的“倒三角”產業鏈結構理論,成為本次大會最具突破性的觀點。
李蓀系統闡釋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鏈的獨特形態:頂層聚集著規模龐大的AI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群體,其數量足以覆蓋全球人口;第三層分布著激烈競爭的AI組件及應用開發商;第二層由云服務與基礎設施企業構成;底層則是被少數寡頭壟斷的硬件供應商。這種結構形成了“應用場景豐富但技術根基薄弱”的鮮明對比——從智慧醫療的影像診斷到低空經濟的航線規劃,中國已在40余個行業實現AI規模化應用,形成全球最龐大的落地場景庫。
但產業鏈的失衡問題同樣顯著。數據顯示,全球AI產業80%的利潤流向底層硬件廠商,僅芯片巨頭NVIDIA就占據行業總收益的65%。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應用層企業雖數量占比達72%,卻普遍面臨“人人能做、盈利困難”的困境。李蓀指出,這種困境源于三重技術短板:高端算力芯片90%依賴進口,原創算法突破率不足15%,工具鏈自主化程度僅達43%。第三層應用廠商的“紅海競爭”更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跌破8%,價格戰頻發。
針對這一結構性矛盾,李蓀提出“人工智能+”戰略,主張通過場景驅動實現技術突圍。其核心邏輯在于構建“應用-技術-再應用”的閉環:當智慧醫療場景對影像識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時,市場需求將倒逼算法框架優化;當智能制造需要更穩定的工業大模型時,技術迭代壓力會促使底層架構升級。大會展示的實踐案例印證了這一路徑的有效性——某醫療AI企業通過與全國300余家醫院合作,積累超過200萬例臨床數據,研發出準確率達98.2%的肺結節檢測算法,相關技術已反哺至算法框架優化。
北京市的人才培育體系為戰略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大會發布的《北京市數字人才培育和發展方向前瞻性研究報告》顯示,全市已建成63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覆蓋人工智能等14個職業方向,年培養數字技術技能人員超1萬人。近三年通過高級研修班培育的4000余名高層次AI人才中,700余位首席數字官已成為推動“人工智能+”場景落地的核心力量,其主導的項目平均縮短技術轉化周期40%。
復合型人才的短缺仍是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李蓀強調,破解“倒三角”困局需要既懂行業痛點又通技術原理的跨界人才。清華大學首席數字官CDO項目的創新實踐提供了解決方案:該項目跨計算機、醫學、管理三大學院授課,采用企業真實案例教學模式,其打造的“首席數字官百人會”已促成37個產學研合作項目落地。這種“學科交叉、產研融合”的育人模式,正在重塑中國AI產業的人才供給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