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的2025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上,華為數字能源智能充電網絡全球業務副總裁彭鵬發表了關于商用車補能模式創新的演講。這場以"十年奮進,智啟未來"為主題的行業盛會,由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聯合主辦,通過多場主題論壇與特色活動,全面展示了充換電產業十年發展成果。

針對重卡電動化面臨的補能效率瓶頸,彭鵬指出行業已突破關鍵技術斷點。當前3C-4C倍率電池的規模化應用,使充電時間從1小時縮短至15分鐘內。華為通過全液冷兆瓦超充系統實現6倍散熱能力,配合電池材料配方優化,在保障循環壽命的同時完成高效熱管理。特別在北方礦區等低溫場景,車載液冷裝置可使電池在-40℃環境下維持0℃以上工作溫度,確保持續雙槍2400A兆瓦輸出能力。
技術突破背后是跨產業協同創新的結果。經過兩年聯合研發,華為與整車企業、電池廠商共同推出解決方案,實驗室單槍輸出已達2000A,預示雙槍4000A的技術演進方向。該系統具備四大核心優勢:15分鐘完成450度電補能的效率、覆蓋全域場景的適應性、與電網深度融合的調節能力,以及行業首發的"水電一體"接口標準。這種新型接口通過國標插口與正負極端子的組合設計,使電動重卡實現"走到哪充到哪"的無憂補能。
實際應用案例印證了技術價值。在深圳超充之城2.0發布活動中,從四川綿陽全球首個百兆瓦超充場站調運的電動重卡,沿途通過普通快充樁與華為超充樁交替補能,順利完成跨區域展示。該場站電力容量超百兆瓦,已服務200余輛兆瓦級車型,驗證了"15分鐘級補能"的持續穩態輸出能力。中汽中心授予的認證證書與世界汽車新能源大會頒發的創新技術大獎,進一步確認了技術領先性。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華為提出功率主機共享架構。該設計使場站既能服務乘用車也能適配兆瓦超充,投資回報周期延長至車型技術迭代周期之外。四川綿陽場站部署的53個兆瓦車位與118個雙槍超充車位,已向電動礦卡場景延伸出2.88兆瓦補能能力。這種模塊化設計使運營商可根據運輸車輛類型靈活配置終端,60%-70%的核心投資集中在可復用的功率主機上。
全球市場拓展同步加速。繼大灣區五條核心物流干線建成后,華為正將全液冷超充方案推向歐洲與發展中國家市場。該方案的光儲融合特性特別契合電網薄弱地區需求,通過構網儲能技術構建微電網,實現多種能源管理調度。在海外公交、礦卡等電動化場景中,已有多個成功應用案例,為全球交通能源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作為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明確不涉足運營業務,致力于與車企、零部件商、運營平臺等生態伙伴共建大功率充電網絡。通過標準制定、技術演示與場景驗證的三重驅動,華為正攜手行業伙伴推動兆瓦級超充車型普及,構建開放共贏的產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