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巴黎街頭與朋友閑逛的畫面一轉,便置身于太空失重的環境之中——這并非科幻電影,而是OpenAI最新推出的Sora應用所構建的虛擬社交場景。這款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社交平臺,一經發布便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關于社交媒體未來形態的熱烈討論。
Sora的發布不僅帶來了新一代視頻生成模型Sora 2,更推出了一款被媒體譽為"AI原生版抖音"的社交應用。這款產品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在于其技術突破,更在于它可能重塑人們對社交媒體的認知。與傳統平臺依賴用戶上傳真實生活內容不同,Sora構建了一個完全由AI生成的虛擬世界,用戶可以通過數字化身在各種奇幻場景中互動。
從界面設計來看,Sora確實與TikTok有相似之處:上下滑動的交互方式、全屏展示的內容形式、個性化的信息流推送。但這些表象之下,隱藏著截然不同的社交邏輯。Sora的核心功能"Cameos"允許用戶錄制簡短視頻創建數字化身,這個虛擬形象可以被植入任何AI生成的場景中,甚至可以授權好友在自己的視頻中使用這個形象進行二次創作。
這種設計理念體現了OpenAI對社交媒體的全新思考。與傳統平臺優化用戶停留時長不同,Sora明確表示要"最大化創作而非消費"。每個視頻下方都設有顯眼的"Remix"按鈕,用戶可以一鍵將自己的數字化身加入視頻進行改編。更引人注目的是,當用戶連續瀏覽時間過長時,系統會主動彈出提示窗口,引導用戶參與內容創作而非被動消費。
這種逆向思維引發了行業內的深度思考。有觀察者指出,Sora實際上是將抖音生態中分散的AI功能進行了整合升級。抖音早已推出的AI特效功能、"拍同款"玩法以及社交算法推薦,與Sora的數字分身、文生視頻、共創等功能存在相似之處,但這些功能在抖音生態中分散于多個應用之中。Sora的突破在于將這些功能系統性地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創造了新的社交物種。
然而,這種創新模式也面臨著質疑。有網友認為,Sora本質上仍是另一種形式的短視頻應用,其設計可能同樣存在讓人成癮的機制。更引人關注的是,該平臺被指存在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視頻進行模型訓練的問題,這引發了關于AI倫理的討論。
從社交關系構建的角度看,Sora與傳統平臺形成了鮮明對比。TikTok等平臺主要建立在"內容關注"的基礎上,用戶關注的是創作者及其生產的內容;而Sora則建立在"人際聯系+共同創造"的邏輯之上,朋友之間可以互相將對方的數字化身放入視頻,共同構建虛擬場景。這種差異使得Sora更像是一個社交游樂場,而非傳統的內容分發平臺。
目前,Sora應用僅在美國和加拿大以邀請制方式上線,且初期僅支持iOS平臺。盡管其團隊負責人Bill Peebles將其比作"視頻生成的ChatGPT時刻",但短期來看,這款應用更可能開辟一個新的細分市場,而非直接取代現有平臺。就像攝影與繪畫的關系,AI視頻社交可能與傳統短視頻平臺長期共存,各自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
面對這一挑戰,行業巨頭已經開始行動。有分析認為,以字節跳動的產品開發能力,可能會迅速推出針對性的AI社交應用,這既是對新技術的回應,也是對自身社交網絡的鞏固。在國內市場,擁有龐大社交用戶基礎的巨頭企業,在開發AI社交工具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新興力量的崛起也不容忽視。這場由AI引發的社交媒體變革,才剛剛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