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日料品牌在中國市場正掀起新一輪擴張熱潮。日本Gift控股旗下町田商店近期加速布局,上海第三家門店開業后,香港地區也已開設兩家分店。該集團宣布計劃到2028年將海外門店數量增至100家,其中中國市場被視為核心戰略區域。町田商店主打"家系拉面",經典款售價28元,主力產品町田商店拉面定價36元,較日本本土價格更具優勢。
回轉壽司領域同樣呈現爆發式增長。壽司郎憑借"十元金槍魚大腩"等促銷活動,在廣州開設近二十家門店仍持續排隊,北京首店開業時曾出現千人等位的盛況。該品牌門店數在半年內從50余家增至100家,與濱壽司、元氣壽司共同形成"百店規模"陣營。株式會社物語集團推出的肉肉大米則另辟蹊徑,通過"精簡套餐+板前儀式感"模式,在單人用餐場景中突圍,50家門店的規模計劃五年內翻倍。
這波擴張浪潮背后,是日料品類經歷行業洗牌后的戰略調整。后疫情時代疊加核污水事件影響,早期入華的日料品牌大量退出市場,幸存者普遍采取降價策略,導致平價賽道競爭白熱化。當前活躍品牌通過細分品類實現差異化競爭,回轉壽司、拉面專門店等垂直領域成為新的增長點,部分品牌甚至創造出單店日均翻臺率的新紀錄。
意大利風味餐飲品牌薩莉亞的財務數據為行業注入強心劑。其2025財年財報顯示,中國區497家門店貢獻營收709.6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3億元),占全球營收近三成。盡管亞洲市場整體利潤率承壓,但中國業務的增長勢頭持續拉動集團業績。該品牌人均30元的定價策略,精準契合當前消費環境,其中央廚房配送體系和靈活用工模式被眾多后來者效仿。
成本管控成為行業共識,新入局品牌普遍采用自動化設備提升效率。自動壽司飯團成型機、智能點餐系統等科技手段,幫助門店減少30%以上人力成本。供應鏈建設方面,壽司郎與順德鰻魚加工廠建立十余年合作關系,從魚苗培育到成品加工全程標準化管控。這種"全鏈條控制"模式,既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又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
日本餐飲業"失落的三十年"經驗正在中國市場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經歷經濟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企業,在通縮環境中磨煉出極致的成本控制能力,這些生存智慧通過品牌輸出影響中國市場。但行業觀察者指出,中國餐飲市場的地域差異和消費偏好,要求品牌在效率優先的同時,需在產品創新和場景營造上投入更多資源。部分品牌已開始嘗試增加現制菜品比例、融入本土食材等本土化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