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編號為3I/ATLAS的星際天體近日成為科學界焦點,其獨特的物理特征與化學活動引發廣泛討論。這顆被昵稱為“宇宙雪球”的天體于今年7月由NASA資助的小行星預警系統ATLAS首次捕捉,當時它正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穿越太陽系邊緣,距離地球約6.7億公里。天文學家通過軌道分析確認,其雙曲線運動軌跡表明它不受太陽引力束縛,是繼“奧陌陌”和“2I/鮑里索夫”之后第三位確認的星際訪客。
初步觀測顯示,3I/ATLAS具有微弱彗發和短尾結構,符合彗星分類標準。但后續測量數據令科學家震驚:這顆天體直徑達10至20公里,相當于紐約曼哈頓島的規模,質量超過33億噸,是前兩位星際訪客的千倍乃至百萬倍。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活躍程度——每秒釋放約180公斤塵埃,是“2I/鮑里索夫”的兩倍。天文學家推測其年齡可能超過太陽系,甚至達到其兩倍之久。
10月29日,當3I/ATLAS抵達近日點時,國際天文團隊通過智利甚大望遠鏡捕捉到其彗發中發光的鎳蒸氣。這一異常現象挑戰了傳統認知:通常金屬蒸氣需要高溫環境才能產生,但觀測顯示鎳可能以分子形式與一氧化碳或其他有機物結合,在陽光照射下分解釋放。與此同時,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檢測到其彗發中二氧化碳含量遠高于水冰,還發現水冰顆粒與一氧化碳氣體共存,暗示內部多種冷凍物質正在升溫汽化。
盡管科學證據指向自然天體,但關于其起源的非主流猜測仍在網絡發酵。哈佛大學天文學家阿維·勒布提出,這顆天體可能是外星文明的“母艦”,利用恒星引力進行加速機動。這一觀點與他在2017年對“奧陌陌”的解讀一脈相承,當時他稱該天體為外星探測器并出版專著。然而,NASA太陽系小天體項目首席科學家湯姆·斯塔特勒明確表示,所有觀測數據均支持自然天體解釋,其異常特性源于太陽加熱導致的不可預測反應。
英國牛津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克里斯·林托特直言此類猜測“毫無科學依據”,強調彗星作為冰塵混合體,在受熱時表現出復雜行為屬正常現象。勒布本人也在博客中承認,最簡單的解釋確實是自然彗星,但他提出另類假設旨在挑戰傳統思維框架。這種爭議折射出科學傳播的困境:相比枯燥的天體物理數據,“外星飛船”的敘事顯然更具傳播力。
目前,全球多臺地面與太空望遠鏡正持續追蹤3I/ATLAS的動態。科學家通過分析其亮度變化、噴發速率和尾跡形態,試圖破解內部結構與成分比例。這些研究不僅可能改寫對星際彗星的認知,更為理解銀河系行星系統的化學演化提供關鍵線索。正如NASA專家所言,這顆來自星際空間的訪客,正以獨特方式揭示宇宙的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