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的浪濤日夜拍打著海岸,如同創新的力量在持續涌動。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場由科技創新與區域協同共同驅動的產業變革正在上演。當京津冀的科研智慧與地方產業需求深度融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又會為區域發展注入怎樣的新動能?讓我們走進兩家高新技術企業,探尋協同創新背后的故事。
在清研瀚高科技(秦皇島)有限公司的表面工程車間,四臺超音速火焰噴涂設備正同步運轉,熾熱的火焰將特種材料均勻地噴涂在關鍵零部件表面。質檢員陳靜手持檢測工具,對每個零件進行細致檢查:"涂層厚度必須精確到微米級,任何偏差都可能影響設備性能。"這家源自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的企業,正通過這項技術解決高端裝備領域的痛點問題。
公司熱噴工程師劉京拿起一個軸承介紹道:"在高速軌道交通中,軸承因靜電積累產生的電蝕損傷是行業難題。我們研發的高耐壓絕緣涂層,就像給軸承穿上了一層隱形鎧甲。"這項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讓企業成功進入國際供應鏈,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企業新建的非標自動化車間和無人設備車間已完成主體建設,明年投產后將開辟新的增長點。
秦皇島開發區的產業升級密碼,藏在"京津研發、秦皇島轉化"的合作模式里。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搭建了科研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讓京津的先進技術能夠精準對接本地產業需求。"這種模式正在產生裂變效應,清研瀚高的成功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數據顯示,近年來開發區引進的京津轉移項目中,高新技術項目占比超過60%,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在秦皇島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研發團隊正在測試新一代光學探測器。公司研發經理于洋指著兩款新產品說:"這些探測器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探測精度提升了一個數量級,誤報率降至傳統產品的百分之一,使用壽命延長至十年以上。"這些技術突破讓企業在消防安全領域占據了制高點,產品廣泛應用于多個重大項目。
智造中心總監孫雨算了一筆賬:與高校合作研發的產品,從實驗室到量產僅用了一年時間,目前已創造上億元產值。"更重要的是,協同創新讓我們獲得了技術前瞻能力。"他感慨道,"以前是埋頭趕路,現在可以抬頭看方向了。"這種轉變,正是京津冀協同創新帶來的深層影響——企業不僅獲得了技術升級,更實現了發展視野的躍升。
走進這些企業的生產車間,能真切感受到新質生產力的脈動。在清研瀚高,絕緣涂層技術正在重塑高端裝備產業;在泰和安,光學探測創新守護著城市安全。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后,是京津冀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當八方創新要素在渤海灣畔匯聚,一場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