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產業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即將沖擊IPO的宇樹成為行業焦點。這家企業明確宣布將在2025年底前提交上市申請,其進程不僅牽動著資本市場的神經,更成為眾多后來者對標與追趕的標桿。
近期,第一財經記者通過采訪魔法原子、松延動力等企業及相關投資人發現,部分企業正通過提升性能、壓低價格等方式加速追趕,也有企業期待宇樹上市帶來的資本放大效應。在這場看似同頻的競爭中,各家企業正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
在剛剛落幕的IROS機器人學術頂會上,宇樹最新發布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H2首次公開亮相。這款身高一米八的機器人因披上“人皮”引發關注——其頭部采用定制模具,嘴鼻為固定樣式,雙眼處留有攝像頭孔洞。盡管面部設計被評價為“獵奇”,但仍有租賃商透露,已有客戶咨詢租賃價格,計劃用于商場活動等場景,預計年底交付后的日租金可能達萬元。
宇樹的產品矩陣已覆蓋多個細分領域:包括一米八的“大人形”H1、一米三的“小人形”G1、一米二的輕量化R1,以及消費級和工業級四足機器狗Go1和Go2。魔法原子副總裁陳春玉認為,這種全矩陣布局符合當前市場需求——小人形和消費級四足機器人已驗證商演、導覽等場景的商業化潛力,而大人形和工業級產品則幫助企業完成生態卡位。
產品對標成為行業常態。10月上旬,魔法原子發布四足機器人MagicDog Y1,其6m/s的奔跑速度與宇樹形成直接競爭。目前,該公司產品線已涵蓋小人形Z1、大人形Gen1及多款四足機器人。陳春玉坦言,硬件層面各家已進入可復現階段,真正的差距在于AI架構設計。魔法原子采用快慢雙模協同架構,通過瞬時避障與語義理解形成類腦協作體系,強調“先部署再迭代”的實用策略。
價格競爭同樣激烈。10月23日,松延動力推出售價9998元的小尺寸人形機器人Bumi,將行業門檻拉至萬元以內;次日,加速進化發布的Booster K1首批限時售價2.99萬元,與宇樹R1起售價持平。這種“對標產品線、壓低價格線”的策略,正成為新入局者的標配。
然而,極限性能與交付能力仍是行業痛點。陳春玉透露,魔法原子通過零下20攝氏度極寒、55攝氏度極熱等極端工況測試,暴露結構與傳動系統問題,以此推動硬件迭代。這種“暴露問題-反向優化”的模式,被視為追趕宇樹的關鍵路徑。某高校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則指出,宇樹的優勢在于開放接口和穩定性——其產品曾成功復現復雜舞蹈算法,而其他品牌因接口限制僅能實現簡單運動。
交付能力成為制約擴張的核心因素。接近眾擎的業內人士透露,該品牌雖處于“爆單”狀態,但產能瓶頸顯著。宇樹早期投資人趙楠回憶,2020年創始人王興興堅持自建工廠,這一決策為后續穩定交付奠定基礎。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也表示,公司正在建設手工線為主的工廠,但交付規模與宇樹仍有差距。
行業對宇樹上市的期待各不相同。云深處作為“杭州六小龍”之一,10月發布的人形機器人DR02延續工業場景定位,但其營收規模與宇樹存在量級差距。某GP機構董事長認為,宇樹的資本化路徑為賽道提供了可參照的范本,有助于投資人明確退出預期。姜哲源則預測,宇樹IPO將推動市場放量,供應鏈成本有望進一步壓縮。
不過,單一標桿難以定義行業未來。陳春玉強調,人形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將呈現多樣化技術路線——輪式與雙足、C端與B端等不同方向均有機會。智元機器人合伙人姚卯青則指出,相比運動控制,上肢作業能力才是機器人價值的核心,這需要硬件、算法與數據的系統性打磨,而非短期演示。
在這場馬拉松式競爭中,資本、技術、供應鏈與耐心缺一不可。某機構董事長形象地比喻:“真正的終局不是搶到第一波掌聲,而是撐到帷幕落下。”隨著宇樹率先邁向資本市場,機器人行業的深度競爭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