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山區南大智慧城,機器人正以多樣化的形態融入城市生活。不同于傳統認知中“人形”的單一標準,這里的機器人以精準適配現實需求為導向,衍生出舞獅表演的機器狗、書法創作的機械臂、咖啡配送的智能臂等創新應用場景。這種“非人形”的探索路徑,正成為區域科創實踐的鮮明特色。
2025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寶山展區以“科創改變生活”為主題,在南大智慧城拉開帷幕。開幕式上,機器狗鼓陣藝術表演成為焦點,十二只機械犬組成的編隊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敲擊鼓面,傳統藝術與未來科技的碰撞引發觀眾驚嘆。這場持續八分鐘的首秀,展現了機器人技術從功能實現向藝術表達的跨越。
作為藝術季的核心活動,“智慧樂跑”賽事吸引了數百名跑者參與。2.6公里的賽道從科創之門延伸至上師大附中寶山分校,宇樹科技研發的G1人形機器人與Go2機器狗擔任“陪跑官”。G1以每秒1.5米的速度勻速前行,Go2則通過尾部LED屏實時顯示跑步數據。終點處,參賽者手持3D打印的科技獎牌與機器人合影,賽事直播平臺累計觀看量突破50萬人次。
在產業觀察層面,辛頓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科頻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面臨雙重挑戰:單臺設備數十萬元的制造成本,與有限的應用場景形成矛盾。以家庭服務場景為例,現有機器人僅能完成5-8項基礎任務,而企業投入產出周期長達5-7年。這種經濟賬使得多數資本保持觀望態度。
對于機器人形態的爭議,李科頻提出差異化發展路徑。其團隊研發的污水處理巡檢機器人采用履帶式底盤與可伸縮機械臂,能在直徑60厘米的管道內完成水質檢測、裂縫識別等任務。這類特種機器人證明,非人形設計在特定場景中更具效率優勢。“未來三年,垂直領域的機器人創新將超過通用型產品。”李科頻預測。
這家僅有30名員工的科技企業,通過聚焦地下管網巡檢、化工園區監測等細分領域,已實現年營收數千萬元。其研發的防爆巡檢機器人搭載多光譜傳感器,能在易燃易爆環境中連續工作72小時,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種“小而精”的發展模式,正在重塑機器人產業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