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大會上,高德展區因一項創新技術成為焦點:一位參觀者佩戴VR設備后,仿佛穿越至故宮未開放的造辦處遺址,細致觀察清代內務府的文物陳列。這一場景,正是高德以AI技術賦能文博數字化的生動實踐,展現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無限可能。
高德商業業務負責人韓鵬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公司正以“空間智能”為核心,構建文博數字化領域的全新生態。他指出,高德地圖雖以出行工具聞名,但其本質是“真實世界的數字化還原者”。隨著AI技術發展,高德正從二維地圖向三維立體空間升級,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數字空間。
為支撐這一轉型,高德云圖團隊推出了三大核心技術:云境(圖生三維)、云睿(預測分析)和云跡(軌跡安全)。其中,“云境”三維重建技術尤為關鍵,它能快速完成文物單體及大型場景的三維建模,成為高德切入文博賽道的“技術利器”。
韓鵬坦言,文博行業長期面臨三大挑戰:物理空間限制、數字化成本高昂、運營壓力巨大。高德的空間智能技術,正是為解決這些痛點而生。以文物數字化建模為例,傳統手工方式耗時費力,而“云境”模型可將單體文物采集時間縮短至1-2天,并通過“單體化”技術實現展品的快速更新,大幅降低數字化門檻。
不僅如此,高德還通過“云睿”時空大模型預測客流、優化人流疏導,幫助博物館在保護文物的同時提升游客體驗。韓鵬強調,高德的目標不僅是服務大型博物館,更要讓中小博物館也能低成本實現數字化。為此,公司正將頭部項目經驗轉化為輕量級管理平臺,滿足中小型博物館的需求。
高德的野心不止于復制線下博物館。韓鵬透露,未來希望打破時空界限,實現文化主題的“跨館串聯”。例如,用戶可在高德地圖上追溯蘇東坡的足跡,聯動多家博物館的藏品和文獻,形成完整的文化敘事線。他以青州佛像的“東方微笑”為例,認為通過三維建模精準還原,可讓東方文化走向世界,助力文化自信的輸出。
與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相比,高德的優勢在于深耕中國本土文化生態,并擁有10億用戶流量的支撐。韓鵬指出,高德的差異化在于“技術純粹性”和“平臺中立性”——公司專注技術輸出,不涉足內容生產,這種定位更易獲得博物館的信任。
在生態合作方面,高德延續“老師傅+新技能”模式,與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院校及文博專家共建內容生態。例如,湖南博物館線上展廳既包含權威內容,也開放用戶創作入口,形成“嚴肅+趣味”的雙重體驗。
據了解,高德已同步籌備申請“十五五”課題,計劃將文博數字化能力進一步普惠化。韓鵬透露,下一步將推動成果標準化,讓中小博物館低成本接入數字化管理平臺。在云棲大會展區,觀眾通過VR設備“走進”考古遺址的瞬間,或許已預示著文博體驗的新形態——高德正用時空大模型打破文化時空壁壘,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