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移動平臺發布后,高通技術公司兩位高管——高級副總裁兼手機業務總經理Chris Patrick與產品市場高級總監馬曉民,與媒體展開深度對話,解析這款旗艦芯片背后的技術邏輯與行業轉向。這場對話揭示了一個關鍵信號:當端側AI成為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高通正從參數競賽轉向用戶體驗的深度優化,重新定義移動計算的競爭維度。
面對“端側AI為何尚未普及”的質疑,Chris Patrick坦承,技術演進始終以用戶需求為錨點。盡管云端AI在處理復雜任務時仍具優勢,但高通通過二十年研發積累,將戰略重心轉向邊緣側的獨特價值。全新NPU架構在設計階段即考慮多模態模型兼容性,率先實現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式AI的本地化運行。馬曉民進一步指出,用戶期待的并非通用AI,而是能感知個人情境的“私人助理”——手機通過NPU與傳感器實時收集會議安排、運動數據等本地信息,以極低功耗提供前瞻性建議,這被視為端側AI突破的關鍵路徑。
為實現這一目標,高通提出手機端AI部署的五大核心標準:每秒Token處理速度需保障實時響應,功耗控制需延長續航,數據隱私需完全本地化存儲,內存占用需壓縮硬件成本,輸出結果需保持高準確性。這些標準直指當前AI應用的痛點,例如某些語音助手因延遲導致體驗割裂,或云端處理引發的隱私擔憂。
GPU領域的戰略調整引發行業關注。當被問及峰值性能首次落后競爭對手時,Chris Patrick直言:“傳統跑分與真實體驗的關聯性正在弱化。”高通選擇通過獨立高速顯存(HPM)技術優化實際游戲表現,盡管可能影響基準測試分數,但能顯著提升幀率穩定性。馬曉民以數據佐證:用戶90%的游戲場景功耗集中在4W區間,遠低于廠商宣傳的峰值功耗。因此,高通將資源投入“甜蜜點”能效優化,而非追求實驗室數據。這種轉向被解讀為對“跑分文化”的反思,高通正推動Speedometer等更貼近真實場景的測試標準。
CPU的升級則體現“內涵式增長”理念。基于第三代Qualcomm Oryon架構的改進,單核IPC性能曲線顯著優化,意味著持續運行時的穩定輸出。新增的頻點數量使廠商能針對不同場景精細調節性能,例如視頻播放時降低功耗,游戲時釋放算力。指令集層面,SME1的實際表現已超越友商下一代方案,合作伙伴的反饋印證了其效率優勢。
系統級優化貫穿整個平臺設計。內存管理方面,高通通過擴大系統級緩存(SLC)與HPM顯存,減少對DDR的依賴,僅在大模型運行時調用外部內存,并采用量化技術壓縮數據體積。視頻創作領域,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支持的高級專業視頻編解碼器(APV),正吸引DaVinci Resolve等軟件構建開放生態,挑戰蘋果ProRes的封閉體系。Chris Patrick強調:“開放生態能釋放更大創造力。”
對于制程工藝,Chris Patrick保持謹慎態度。盡管采用臺積電N3P工藝,但他更強調微架構調整、IP協同與功耗管理的綜合優化。“制程進步只是變量之一,今年我們在架構設計上的突破遠大于工藝提升。”這種觀點折射出高通對“技術堆砌”的警惕,轉而追求系統級效能的最大化。
這場戰略調整的背后,是高通對移動計算本質的重新思考。當行業沉迷于參數比拼時,高通選擇以AI為支點,撬動用戶體驗的深層變革。從個性化AI助手到真實場景能效優化,從開放視頻生態到系統級資源管理,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不僅是一款芯片,更成為高通技術哲學轉型的宣言。其成功與否,將取決于市場能否接受這種“反跑分”的邏輯——畢竟,在移動端,用戶最終為體驗買單,而非數據表上的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