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指尖輕輕滑過探月工程總設計師訪談的文字時,一種難以抑制的激動涌上心頭——那個曾在《流浪地球2》中閃耀著冷冽光芒的月球基地,竟然將在2035年前,由中國航天人親手將其從科幻構想變為現實。小時候趴在天文望遠鏡前幻想的“月宮”,如今已不再是書頁上的鉛字,而是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施工藍圖。
月球的環境遠非地球可比,白晝時,地表溫度可飆升至127℃,足以熔化金屬;而夜晚,溫度又會驟降至-173℃,連空氣都可能被凍結。更不用說無處不在的宇宙輻射,它們像無形的利刃,既能穿透普通航天器的外殼,又能干擾電子設備的運行。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類要實現長期駐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然而,科學家的智慧總是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他們沒有選擇在月球表面直接建造基地,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地下——那些由遠古火山活動形成的熔巖洞,宛如月球深處的“天然宮殿”,最寬敞的地方足以容納一座標準網球場。如果將科研站建在這些洞穴中,厚重的月壤和巖石將成為天然的屏障,既能阻擋致命的輻射,又能將洞內溫度穩定在25℃左右。這種巧妙的設計,仿佛將“宜居”二字刻進了月球的地質結構中。
解決了居住問題,物資補給又成了下一個難題。總不能像送快遞一樣,每天從38萬公里外的地球向月球運送物資吧?科研人員早已將目光投向了月球自身——月球兩極儲存的冰,既可以融化成飲用水,又可以通過電解產生氧氣;就連建造基地所需的材料,也能從月壤中“提取”出來。通過加熱熔融月壤,再利用3D打印技術,就可以制造出房屋構件。這種“就地取材”的智慧,讓月球變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后勤基地”。
能量供應是基地運轉的“心臟”。起初,人們可能會認為太陽能板就足夠了,但仔細一想便發現,月球的一晝夜長達29.5天,一旦進入黑夜,基地將在長達十幾天的寒冷和黑暗中運行。總不能讓科研人員裹著睡袋在黑暗中工作吧?于是,小型核反應堆被提上了日程。將其送入月球后,可以持續穩定地提供電力;如果再在月球兩極的“永晝峰”上鋪設太陽能板,讓核電和太陽能形成互補,這種雙保險的設計,為基地裝上了一顆永不停歇的“心臟”。
最令人振奮的是,這場探月工程并非中國的“獨角戲”。目前,已有十多個國家和幾十個科研機構主動參與其中,大家共同繪制設計圖、研發設備、分享科研成果。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讓人聯想到古代匠人共筑長城的盛況——你燒磚、我砌墻,眾人齊心協力,才能在宇宙中建造一座跨越國界的“科研燈塔”。
不過,2035年建成科研站基本型,是否意味著人類就能在月球長期居住了呢?訪談中并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只是提到“短期有人參與”。畢竟,航天工程容不得半點馬虎,大概率會先讓無人設備在基地中“試運行”一段時間,等各項指標穩定后,才會讓航天員攜帶設備進駐,開啟真正的“月球生活”。想象一下,十年后,或許真的會有人在月球的熔巖洞里泡上一杯熱茶,透過觀測窗望著地球緩緩升起,那畫面,光是想想就讓人熱血沸騰。
以前總覺得,那些能改變世界的高科技,都藏在遙不可及的未來里。但如今,看著月球科研站的進展,才猛然發現——原來科幻與現實的距離,不過短短十幾年。每次看到這樣的消息,心中總會涌起一股自豪感:這就是中國航天的速度,這就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勇氣。這樣的奇跡,才是值得我們一生追逐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