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文學界迎來一項引人矚目的發現:一顆編號為“2025 PN7”的小型天體被證實已在地球附近徘徊數十年之久。這顆直徑僅約19米、視星等低至26.4等的微弱天體,直到2025年8月2日才由夏威夷泛星計劃望遠鏡首次捕捉到其蹤跡。科學家通過回溯歷史觀測數據發現,早在2014年的觀測記錄中,這顆天體就已悄然現身,只是因其體積微小、亮度極低,長期未被察覺。
進一步分析顯示,2025 PN7的軌道軌跡極為特殊。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它便以“飄忽不定”的方式在地球附近運動,時而距離地球僅二十余萬公里,時而又遠至上千萬公里。這種異常的軌道特征引發了公眾的廣泛猜測:它是否可能是外星文明派往地球的探測器?盡管這一假設充滿浪漫色彩,但科學家更傾向于從自然角度解釋其成因。
研究團隊指出,2025 PN7極有可能屬于一類名為“準衛星”的天體。與月球這類被地球引力完全束縛的衛星不同,“準衛星”本質上是獨立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它們的軌道與地球軌道高度接近,公轉周期也與地球幾乎同步,因此當接近地球時,能長期保持相對較近的距離。然而,由于地球引力不足以完全捕獲它們,且其他天體的引力擾動會導致軌道偏移,從地球視角觀察,這類天體的運動軌跡便呈現出“忽遠忽近”的飄忽感。
科學家通過模擬計算預測,2025 PN7與地球的“近距離接觸”不會持續太久。大約60年后,它將逐漸遠離地球,結束這段跨越數十年的“相伴”。這一結論也與已知的其他“準衛星”行為一致——例如此前發現的2004 GU9、2006 FV35、2013 LX28、2014 OL339、2016 HO3和2023 FW13等天體,均曾因類似軌道特征被懷疑為外星探測器,但后續觀測均證實其自然屬性。
在眾多“準衛星”中,2016 HO3的軌道穩定性尤為突出。科學家預計,這顆天體將在地球附近運行數百年之久。基于此,我國“天問二號”探測器已將其列為目標,計劃在未來對其開展伴飛觀測與樣本采集任務,并將珍貴樣本帶回地球研究。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近地小天體的認知,也為未來深空探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