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11時,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迎來歷史性時刻——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搭載試驗三十號衛星01星、02星直沖云霄,衛星精準入軌,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再添輝煌篇章。此次發射任務不僅圓滿成功,更將長征二號丁的騰飛次數刷新至100次,成為繼某型火箭之后,我國第二型突破百次發射的單一型號運載火箭,書寫了金牌火箭“百發百捷”的傳奇。
自誕生以來,長征二號丁便肩負著對地觀測技術試驗的重任,其星箭系統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精心研制。截至目前,該火箭已成功將超過300顆衛星送入太空,衛星類型廣泛覆蓋遙感、測繪、空間科學等領域,為我國科學探測、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長征二號丁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以高質量的服務贏得了國際贊譽,成為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回溯歷史,長征二號丁的征程始于1990年,為滿足新一代返回式衛星的發射需求而立項。1992年8月9日,這枚承載著希望的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翱翔天際,成功將返回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此成為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一員。首飛即告捷的長征二號丁,猶如一劑強心針,為中國航天注入了強勁動力。隨后,它又在1994年7月3日、1996年10月20日連續圓滿完成發射任務,連續三發三成的壯舉,被業界譽為“龍抬頭”,彰顯了中國航天的卓越實力。
從第一發到第50發,長征二號丁用了28年時間;而從第50發到第100發,卻僅用了5年多。這一飛躍的背后,是各團隊對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的不斷探索與提升。長征二號丁從最初的返回式衛星無整流罩發射,發展到如今多種型譜整流罩發射;從單星發射到多星搭載、串聯、并聯、上面級、堆疊等多種發射構型,技術能力不斷突破。2023年,長征二號丁更是以一箭41星的壯舉,創下了國內多星發射的新紀錄,為我國商業航天的蓬勃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長征二號丁從未停歇。火箭頂端的衛星整流罩,作為起飛過程中的第一道防護,其“高矮”“胖瘦”均根據所發射的載荷尺寸包絡量身定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堅持創新驅動,逐步完善衛星整流罩產品型譜,直徑從2.9米、3.35米拓展到3.8米、4米,材質也分為金屬和復合材料兩種。隨著整流罩的變大,加工難度也隨之增加,但149廠通過研制框環自動打孔機、框環零件拉彎成形設備等先進設備,優化了框環回彈的反向補償,提升了產品加工精度。同時,聚焦復合材料領域,實現了衛星整流罩夾層結構的共固化成型,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確保了產品的耐溫性和透波性。
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被譽為火箭的“舵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3所承擔著這一關鍵系統的研制工作。控制系統通過導航、制導與控制三個部分,確保火箭能夠準確飛往指定軌道。從純慣性導航到組合導航,從攝動制導到混合制導,控制系統在可靠性提升、冗余設計、故障識別與診斷、任務適應性、控制精度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長征二號丁對供電效率與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早期,箭上電池采用的是傳統鋅銀蓄電池。2020年2月20日,長二丁迎來了關鍵突破——其遙測系統的箭上電池首次替換為三元體系鋰離子蓄電池。這種新型電池比能量大幅提升,相同重量下能存儲更多電量,為火箭“減重提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郝兆晗形象地表示:“以前操作鋅銀電池,加液和測試就要好幾個人忙半天;換成鋰電池后,步驟減少了50%以上,就算發射推遲,電池也能穩定‘待命’。”2022年6月23日,長征二號丁更是實現了“全箭鋰電化”,箭上電池的可靠性再上臺階,精準匹配了長二丁“短周期、高密度”的任務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