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大會雖已落幕,但AI領域的創新故事仍在持續書寫。在大會閉幕前夕,云棲通道上展示了一系列充滿溫度的AI應用案例,涵蓋南海珊瑚保護、視障人士出行輔助、平價機器人開發以及農牧場智能化管理等多個領域。這些案例以具體場景為切入點,展現了技術服務于社會的可能性,讓AI的“煙火氣”觸手可及。
AI的發展路徑常被比喻為“寬路”與“窄門”的辯證關系。阿里云通過“模型+工具+場景”的閉環模式,為創新者提供了突破口。例如,中國科學院楊紅強教授團隊面對20多T水下影像數據時,借助通義千問VL模型與水下攝影機的結合,將珊瑚礁生態監測的人工分析時間從18.6小時壓縮至12小時。瞳行科技則通過AI語音交互技術,為視障用戶搭建了與世界溝通的新橋梁。而UP主張子豪利用通義大模型調用多種編程工具,成功將機器人開發成本控制在幾千元級別。鐵騎力士集團更通過通義千問VL多模態模型,實現了對8000多個養殖場攝像頭的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生物安全風險識別能力。
這些案例雖未沾上“殺手級應用”的光環,卻揭示了AI發展的深層邏輯:相較于追逐單一爆款,構建技術普惠的生態更具戰略價值。過度聚焦應用本身可能導致技術同質化,而阿里云的選擇是推動AI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例如,珊瑚監測項目通過“瑤華”多模態模型解析水下原始數據;助盲眼鏡依賴傳感器與GPS實現三維空間實時決策;機器人開發中AI既是工具也是交互核心;農場監控則展現了AI從海量視覺數據中提取有效信號的能力。這些實踐表明,AI的價值不僅在于功能實現,更在于重塑系統范式。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的“ASI(超級人工智能)”藍圖,為行業指明了方向。他提出兩個關鍵論斷:大模型將成為下一代操作系統,超級AI云則是下一代計算機。這一愿景下,阿里云正從技術輸出者向生態構建者轉型。其全棧升級策略涵蓋“大腦”“感官”“肢體”三個維度:通義千問Qwen3-Max模型打造頂級智力中樞,視覺與聽覺模型升級賦予AI感知能力,Agent開發框架與Tool Use能力則讓AI具備行動與工具使用能力。這種布局使阿里云能夠同時制造模型、定義模型并創造運行環境,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
生態競爭已成為AI領域的核心戰場。阿里云通過百煉平臺已吸引超過20萬開發者,孵化出80多萬個Agent應用。這些開發者利用阿里云的AI基礎設施與大模型能力,從任務執行逐步向AI規劃與接管邁進。這種生態共建模式不僅推動了技術普惠,更讓AI應用滲透至生活與產業各個角落。例如,面向個人與創業公司的應用與面向ISV生態伙伴的產業產品,共同構成了中國AI發展的多元圖景。隨著基礎模型能力趨同,生態的深度與廣度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從守護深海珊瑚到構建全球化生態,阿里云的布局看似分散,實則圍繞同一個目標展開:通過提供AI發展所需的全鏈條支持,占據中國AI生態的核心位置。云棲大會上展示的案例,只是這場長期競賽的序章。真正的較量或許要在多年后才能見分曉,但可以預見的是,阿里云正以“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的姿態,為AI生態的每個環節注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