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云服務領域,近期兩則動態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其一,阿里云高管公開表示,到2032年其全球數據中心能耗將較2022年增長十倍。這一數據背后,折射出的是行業對算力的爆發式需求——大模型訓練動輒需要數十億參數運算,工廠智能化改造、醫院AI診斷等場景均依賴云服務商的基礎設施支撐。若不擴大投入,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另一則動態則指向市場對云服務商的復雜態度。金山云宣布配售募資27億港元用于AI業務擴張后,股價不升反降。這一反常現象背后,是投資者對金山云“高增長與高虧損并存”模式的擔憂。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其營收同比增長17.8%,二季度AI業務毛收入飆升1.2倍至7.29億元,占公有云收入近四成。但與此同時,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持續虧損,2021-2024年累計虧損達84億元,2025年上半年又虧損7.7億元,資產負債率從68.7%升至71.6%,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日益加深。
有觀點認為,AI行業初期普遍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回報周期較長,不應以普通公司的盈利標準衡量。但金山云的問題在于,其融資節奏過于密集——2025年4月剛完成超20億港元募資,此次又計劃募資27億港元。若現金流無法及時改善,公司可能陷入“融資-虧損-再融資”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核心原因。
2025年二季度,金山云來自小米和金山生態的收入達6.3億元,同比增長69.5%,占總營收的26.8%。更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簽署的三年協議將年度關聯交易上限從8.68億元提升至23.1億至40.35億元,三年累計訂單超94億元,為AI業務構建了基本盤。金山云還為WPSOffice提供云支持,后者在政企端滲透率達78%,移動端市占率超90%,可反哺大量企業客戶,推動AI技術在政務、企業服務等領域落地。
這種聚焦單一生態的深度布局,被視為避開巨頭競爭的有效策略。頭部廠商追求全棧算力覆蓋,而金山云通過綁定小米生態的垂直場景,將資源集中于技術優化,無需與巨頭在全面性上硬拼。例如,小米生態中的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場景,為金山云提供了細分領域的試驗場和穩定客源,使其能在特定領域形成技術壁壘。
對于募資后股價下跌的現象,市場分析認為,投資者主要擔憂兩方面:一是近八成募資將用于基礎設施擴張,意味著短期內成本將進一步上升;二是公司13年未盈利的歷史,讓市場對“何時扭虧”存在疑慮。但AI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技術從研發到商業化通常需要5-10年,當前投入實則是為未來的算力紅利鋪路。
長期來看,金山云的價值取決于兩點:一是生態合作能否持續變現。例如,里昂證券預測小米自動駕駛訓練可為金山云貢獻4-5億元收入,WPS政企客戶能否轉化為AI云用戶;二是技術能否在細分場景落地。2025年二季度推出的第九代云服務器和星流數據管理平臺,已在數字健康、政務領域獲得訂單,這些細分市場的增長才是支撐公司穿越虧損周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