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一萬物舉辦的“‘元啟上海’華東數智大會”上,零一萬物CEO李開復發表演講,指出2025年有望成為“AI Agent元年”。他強調,隨著海內外科技企業不斷推出Agent產品,這一領域在技術架構和產品形態上正逐步走向成熟。李開復預測,到2035年,全球GDP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進入一個全新的黃金發展期。
AI技術正經歷從知識積累到推理能力躍遷的關鍵階段。李開復認為,這一變革將重塑企業價值鏈和業務流程,消除內部溝通障礙,推動商業模式向“基于結果”的方向轉型。Gartner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趨勢,預計到2028年,33%的企業級軟件應用將整合AI Agent,15%的日常工作任務決策將實現完全自主化。
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沈鵬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Agent并非新概念,但市場對其實際應用效果仍存疑慮。他指出,企業更關注Agent能否帶來“增量”價值,而非僅僅“降本”。當前,Agent技術已取得重要進展,從AI Chatbot或AI Co-pilot升級為能夠自主拆解任務、規劃路徑、調用工具并完成閉環執行的智能體,真正成為企業生產力。
李開復進一步分析,在智能體經濟時代,AI Agent將成為“永不休息的數字員工”,邊際成本趨近于零。更重要的是,它將幫助企業重組價值鏈條和業務流程,實現效能爆發,推動數智化價值從“降本”向“增效”轉變。他強調:“不是為了AI而AI,而是為了增長而AI。”當企業為“結果”和“價值”付費時,AI創造的價值將從降本轉向增效。
企業AI Agent的進化路徑已逐漸清晰,從工作流Agent到強推理Agent,再到多智能體Agents(Multi-Agents)。在多智能體時代,Agents通過協同聯動形成網絡,單個Agent既具備特定領域的深度專業能力,也對其他領域有所了解。然而,李開復認為,達到多智能體時代仍需時間,除技術挑戰外,企業是否具備通過“積木式”手段重塑組織架構的能力更為關鍵。
根據IDC的預測,2024年AI Agent全球市場規模約52.9億美元,中國企業級AI Agent應用市場在2028年的保守規模將超過27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可增長至471億美元。李開復表示,未來無論是改造現有公司還是創立新公司,AI超級員工占所有員工的比例將越來越大,形成“一個高效、聰明的人管理著一大堆智能體”的局面。
盡管機遇擺在面前,但AI在企業端的實際落地仍面臨多重挑戰。沈鵬飛指出,企業內部存在人員阻力,不同層級對AI的認知差異導致溝通不暢、協作困難;傳統組織依賴信息差維持管理權威,中層管理者擔憂權利被架空;數據難以跨部門共享,流程無法打通;員工普遍害怕被AI替代,產生焦慮情緒。企業在技能上也存在短板,技術買來卻不會用,是許多企業的現實寫照。
技術層面同樣面臨短板。沈鵬飛表示,在企業內部找到大模型的應用場景難,應用大模型又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企業自己的IT人員很難做好;定制難,核心是缺乏數據,很難構建真正懂企業業務的模型。大量模型缺乏特定行業的語料,這些行業垂直領域的數據可能尚未結構化,導致AI應用較深入的都是數字化轉型較為完善的行業和企業。
這些問題使得AI系統即使部署成功,也難以真正融入業務流程,缺乏戰略協同、場景閉環與生態互動的能力整合。李開復認為,這需要傳統企業和AI科技公司緊密合作,將前者深厚的行業數據和know-how與后者的前沿算法和Agent工具相結合。他強調,企業AI數智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問題,需要CEO與一線員工形成轉型共同體,從上到下確保從戰略到執行的貫通。
另一方面,科技企業也有其局限。沈鵬飛表示,盡管多家企業都在布局Agent賽道,但能深入到垂直行業、特定場景發揮效用的仍然有限。大型企業更傾向于提供標準化產品,部分大廠在“最后一公里”外包給生態伙伴完成,可能導致質量問題。因此,大廠能夠拿下的項目大多是平臺級的,深入到垂直應用場景的案例相對較少。
這為創業公司提供了機會。與大廠依靠“標品化”將Agent落地的路徑不同,零一萬物聚焦于細分行業頭部企業的私有化部署服務。沈鵬飛表示,公司并不盲目追求覆蓋所有公司,現階段主要與各行各業的金字塔尖企業進行合作。據悉,基于“一把手工程”戰略,零一萬物的大模型ToB解決方案已在通信、金融、游戲、法律等行業智能化場景落地。李開復透露,“一把手工程”已落實半年,截至目前,公司2025年收入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