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三亞的崖州灣,五年前還是一片寂寥的海邊荒灘,如今已蛻變為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新城。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沿隆平街與振興路整齊排列,車流穿梭其中,處處洋溢著蓬勃的科技氣息。這里,正成為科技創新的沃土,吸引著無數科研人員和企業紛至沓來。
走進崖州灣科技城中的南繁科技城,耐鹽堿水稻的突破性成果令人矚目。“金絲優98香”在全生育期5‰鹽水濃度下,畝產高達327.2公斤;“箐兩優3261”在3‰至5‰鹽水濃度環境中,畝產更是突破400公斤。這些新品種的推出,讓原本貧瘠的鹽堿地逐漸變成了生機盎然的豐產田,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新的動力。
農業發展的根基在于種子,而南繁科技城正是這些“生命載體”實現華麗轉身的舞臺。三亞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為育種提供了天然優勢,但產業集群效應的釋放才是關鍵。2021年,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成立,標志著這里成為育種創新的重要基地。隨后,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隆平生物等一批頂尖科研機構和行業領軍企業相繼入駐,形成了強大的科研協作網絡。
“育種工作既需要實驗室里的技術攻關,也離不開田間的實驗驗證。”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曉強介紹,崖州灣科技城通過整合科研資源與產業資源,為育種提供了從科研到田間管理的全鏈條服務。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還加速了育種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在農業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崖州灣科技城的深海科研也屢創佳績。2024年7月,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工程樣機“開拓二號”成功完成海試,首次突破國內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4000米水深的大關。這一成就標志著我國在深海資源開發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深海研究并非僅靠“靠海”就能實現。三亞崖州灣的獨特優勢在于其與深海的近距離:我國超1000米深度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處達5567米。而崖州灣距離1000米水深海域僅164公里,距離2000米水深海域也不過248公里,科考船可當天往返。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使其成為開展深海研發與實驗的理想場所。
憑借這一優勢,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上海交大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紛紛選擇在此布局。它們的入駐,為崖州灣科技城培育了一個開放共享的深海科技創新生態,推動了深海技術的快速發展。
從荒灘到科創高地,從單點突破到集群發展,崖州灣科技城的每一步都彰顯著“向種圖強”的堅定信念和“向海圖強”的遠大抱負。隨著更多科研力量的匯聚和創新成果的涌現,這片熱土正不斷書寫著屬于它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