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商云集,諸風交匯。
正在舉辦的數貿會,是世界看創新浙江、活力杭州的窗口,其中眾多前沿技術與新品的首發首秀,更是全場矚目的焦點時刻。
無人機政務平臺、腦機接口前沿產品、智算超級大腦……這些涵蓋數字治理、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的創新成果,均出自一家地方國企——西湖投資集團。不久前,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明確表示,國資央企正持續推動發展提質、改革增效,加快塑造新動能與新優勢,而西湖投資集團的此次集中發布,正是這一趨勢的注腳。
這些產品的技術領先性體現在哪里?背后又反映了西湖區國企力量怎樣的系統布局?我們試圖從數貿會首發首秀現場,探尋一家國企科技創新的“方法論”。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探索大腦的多重宇宙
為腦機接口行業打下基石
“人腦擁有多達860億個神經元,其復雜與精密程度超乎想象。如今,只要戴上一個小小的頭環,就能清晰‘看見’神經元的活動信號,為探尋大腦內部規律提供新可能。”數貿會首發首秀儀式上,杭州領腦科技有限公司CEO武澤楠正在展示的,是一款可探索大腦多重宇宙的“高時空分辨微型大腦鈣成像顯微系統MiniFM1”。
這款聽上去有些“難懂”的產品是什么?從展示圖看,它是戴在實驗動物(如小鼠)頭上的微型顯微鏡。它像一臺“高清熱成像儀”,可以實時觀看大腦內部區域成百上千個神經細胞的活動。科學家通過這個產品,能持續讀取大腦的神經信號。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都大有裨益。作為全自研的國產設備,產品能幫助腦神經科學基礎研究更好地理解情緒、思維、認知和記憶等生理活動機制,從而促進神經科學和智能產業發展,為構建自主可控的光學腦機接口產業鏈奠定基礎。”武澤楠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對接服務國內外20個專家研究團隊。
從實驗室的樣品,到如今市場化的商品,武澤楠如何實現關鍵一躍?
答案藏在西湖投資集團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的戰略布局中。2020年,西湖區率先布局腦機智能產業。依托區域內高人、高校、高新等創新策源優勢,西湖投資集團聯合知名高校力量,成立腦機智能科創中心,實現國有資本和科研團隊深度融合,塑造從前沿技術研究到產業培育孵化和產業集聚的創新體系。
杭州領腦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該機制下第一家孵化成功的企業,其聯合創始人正是武澤楠。如今,腦機智能、腦科學等26家尖端科技企業在西投腦機智能產業園區拔節生長。

西湖投資集團供圖
創新,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披荊斬棘”。腦機接口行業投資周期長,社會資本往往望而卻步。在給場地、建生態的基礎上,西湖投資集團正以國有資本的耐心,為前沿創新注入確定性。
“我們正在設立1.5億元的腦機產業基金,借機重點引進全國范圍內技術領先的創新團隊和優質項目,通過資金投入和產業資源對接,幫助它們在西湖區落地成長。”西湖投資集團子公司西投啟真產業運營負責人施萌介紹。
與之相配套,腦機智能科創中心二期正在全力打造,2025年將新增運營面積1500平方米。乘著這股向上發展的“勢”,“武澤楠”們也在搶抓發展機遇。“我們的目標,絕不止今天發布的這一款產品。”武澤楠說,接下來將圍繞市場需求、關鍵性能參數、制造成本等多方面進行產品升級,實現從“讀腦”到“控腦”的跨越。
做好產業“穿線人”
建設AI基礎設施
本次首發首秀上,一則關于西湖智算公共服務平臺的消息備受關注:該平臺已成功服務156家企業,撮合交易近6000萬元,有效扮演了產業生態中“穿線人”的角色。
這一訊息,不難讓人將其與近期熱點聯系起來——前兩天,阿里巴巴宣布推進3年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再往前,英偉達用千億美元投向OpenAI,將共建AI數據中心。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這釋放著明顯信號:科技巨頭們正在通過AI基礎設施的擴張,爭奪未來產業的主導權。與資本直接參與不同,西湖投資集團以“育苗人”“穿線人”的角色,專注于構建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和上下游生態服務體系建設,為整個產業的繁榮培育沃土。
布局新基建,要從兩年前的云棲大會說起。2023年11月,“西湖之光”算力聯盟正式成立,三大電信運營商及阿里云等人工智能算力領域的領先企業代表加入聯盟。此舉標志著西湖區在人工智能領域“政府+高校+產業”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的開端。在此背景下,西湖投資集團-西湖智算公共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國有資本布局開放、共享的算力服務平臺,就是要破解中小企業算力不足的難題。”西湖投資集團有關負責人說,國有資本在新質生產力布局中,更應基于長遠的公共利益,激活區域的創新生態。
平臺牽引下,多家企業實現突破性發展。比如,蘑菇街孵化的AI商拍工具WeShop,不僅有效節約算力成本,更在模型訓練上獲得關鍵支撐,已為全球超100萬商家生成6300萬張圖片。“以前出圖要靠實拍,現在AI一天能處理7萬張,成本才1萬元。”一家電商企業負責人表示。
西湖區聚力打造人工智能“三個高地”的背景下,西湖智算公共服務平臺也在自我迭代。
“隨著企業發展成長,它對人工智能配套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優勢不是擁有多少硬件,而是懂得如何幫助企業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西湖新基建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鵬提到,他們因地制宜構建了“5+1”一站式服務體系,目標打通算力服務全鏈條,比如算法廣場匯聚優質模型與工具、數據廣場推動合規數據開放流通等,為的是解決企業應用AI時面對的實際痛點。
“未來,我們將打造國內領先的智算綜合服務樞紐中心,構建以算力為基礎、應用為牽引的AI產業生態。”丁鵬說。
無人機化身“高空管家”
70+航線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
演唱會散場時,空中巡邏的無人機實時喊話引導人流;在建筑工地上空,自動識別違規傾倒的渣土;掠過湖面,可精準捕捉違規垂釣并研判落水風險;回到城市道路,又持續“緊盯”機動車違停與路面障礙……
這便是9月26日首次亮相的“西湖云安”無人機應用平臺,所能實現的多樣化治理場景。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作為國家首批低空經濟試點城市,杭州正加速無人機+政務應用創新。然而,從技術驗證走向場景化應用的過程中,挑戰也隨之浮現。“我們從試點中發現,政務無人機硬件存在重復建設和數據孤島問題,這制約了整體效能。”西湖投資集團“西湖云安”無人機應用服務平臺負責人楊普球介紹。為解決這一痛點,構建全域統一、集成化的“云端大腦”尤為關鍵。
“西湖云安”低空政務無人機平臺怎么建?公安、政務兩大指揮中心有序運營,同時構建服務、飛控、運營三大中心技術架構。平臺目前已接入無人機共64臺,已規劃航線70余條。
以單車治理的場景為例。“西湖區日均騎行量超20萬次,以前管共享單車,全靠隊員兩條腿跑,一年上萬次清運,還有死角、易反彈。”楊普球坦言,“現在不一樣了,無人機自動起飛,AI自動識別,20分鐘就能把違規停放點看得一清二楚,并將報告自動派發,線下工作人員配合進行整改。”

西湖投資集團供圖
更多的城市治理場景,正在加速驗證。“眼下,警務、政務、物流等低空+場景正在不斷裂變中。”楊普球展望道,“預計到2025年底,我們將以單機3公里為服務半徑,逐步織就一張覆蓋西湖區的無人機響應網絡,實現全域3分鐘觸達。”
橫縱雙向系統性布局
成為產業變革的引領者
數貿會發布的新產品、新技術,是西湖投資集團推進“兩新”融合的階段性成果。2023年,西湖區啟動新一輪國企改革,提出“1+6+N”架構。西湖投資集團從傳統的融資平臺轉為產業支撐平臺,對標對表上海張江高科,致力于打造面向新質生產力的“一流城市產業綜合服務供應商”。
往深處看,西湖投資集團形成橫縱雙向的系統性布局。橫向,全域范圍產業園區差異互補、協同發展。
“我們通過深耕留用地項目運營管理,建設運營智造類產業園區16個、面積近百萬平方米,為初創項目提供從孵化加速到上市輔導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首發首秀舞臺上,西湖投資集團下屬杭州西投產業運營發展有限公司招商總監張盟現場推介,具體而言,在北部圍繞西湖大學、浙江大學形成科創板塊,中部以西溪濕地等為核心形成文旅板塊,南部毗鄰之江文化創意園形成文創板塊等。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基礎研究向市場化、商品化“熟化”的過程中,需要孵化、應用、資金等科技服務的有力支撐。
新一輪國企改革以來,西湖投資集團集中精力做的,就是建設科技服務的生態系統,以高品質產業平臺為載體,牽引高水平、集成化的生產性服務業,有力支撐了來自于西湖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前沿性、顛覆性、先進性技術成果的轉化落地。
產業平臺建生態,基金投資則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投資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更能前瞻性地篩選和培育優質項目。”西湖投資集團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集團作為出資主體已參與7支產業基金,撬動社會資本約30.3億元。

西湖投資集團供圖
從縱向看,“差異化”布局進一步體現在各業務板塊之間的垂直協同,共筑新質生產力的集成優勢。比如,“西湖新基建”瞄準新一代產業和技術革命的底座,專注軟件開發、數據底座、物聯應用等數字化科技產業;西投啟真發揮浙江大學高新科創和西湖區先發優勢,積極布局腦機智能等前沿產業。
這些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和留用地園區的開發運營、資產經營、商貿服務等傳統業務相結合,推動西湖投資集團“一體兩翼”式并進發展的格局,驅動產業結構優化與整體能級躍遷,也為西湖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