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用28年時間書寫了一段從“小零件”到“大產業”的傳奇。從最初專注輪胎氣門嘴的民營企業,到如今在智能駕駛傳感器、空氣懸架系統等領域躋身全球前列,保隆科技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縮影。
1996年,張祖秋與大學同學陳洪凌共同創立保隆科技時,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兩人選擇從最基礎的輪胎氣門嘴切入市場,這個看似簡單的零件實則關乎行車安全——作為輪胎充放氣的核心部件,氣門嘴的性能直接影響輪胎氣壓穩定性。張祖秋回憶,當時團隊通過優化材料配方和制造工藝,將產品不良率從行業平均的5%降至0.3%,最終以每年2.6億只的產量占據全球細分市場榜首,單價僅1元的氣門嘴成為“隱形冠軍”。
2002年,保隆科技將創新觸角伸向輪胎壓力監測系統(TPMS)。面對跨國巨頭早已布局的技術壁壘,團隊采用無線通信與MEMS傳感器技術,歷時兩年攻克小型化、高精度難題。2004年產品首次裝車后,通過持續迭代,最新一代TPMS傳感器已能實現爆胎實時預警,并與智能底盤聯動控制車輛穩定性。目前,保隆科技在該領域的全球市占率達18%,國內市場占比超過35%,成為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的核心供應商。
“技術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張祖秋透露,公司每年將營收的8%投入研發,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種堅持讓保隆科技從TPMS延伸出六大類四十余種傳感器產品,其中輪速傳感器、光雨量傳感器等在國內市場份額領先。更關鍵的是,企業形成了“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的全棧技術能力,為智能駕駛系統集成奠定基礎。
2021年,保隆科技在空氣懸架領域實現突破。當時該市場被德國企業壟斷,國內車企只能依賴進口。保隆科技與理想汽車合作開發乘用車空簧時,采用“雙供應商”策略的客戶最初更信任外資品牌。但團隊通過18個月的技術攻關,交付的產品在耐久性和響應速度上超越國際對手,最終贏得理想全系車型的獨家訂單。如今,保隆科技以近30%的市占率位居國內空氣懸架供應商第二,并通過與蒂森克虜伯的技術共享,在匈牙利建設歐洲研發中心,形成“中國成本+德國技術”的全球競爭力。
在2025上海車展上,保隆科技展出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引發關注。其COB在線封裝技術使環視攝像頭成本降低40%,4D毫米波雷達已進入量產階段,未來將與路面預瞄系統、智能懸架形成閉環控制。張祖秋表示,公司正在上海松江建設高端智能制造基地,臨港傳感器園區已啟用,匈牙利工廠二期項目開工后,年產能將滿足50萬輛整車配套需求。
“找到方向后,堅持比速度更重要。”張祖秋常這樣告誡新員工。從氣門嘴到智能傳感器,從國產替代到全球競爭,保隆科技的轉型之路印證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升級邏輯——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實現價值鏈躍遷,在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中搶占新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