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2025年度演講中,董事長雷軍以“改變”為主題,分享了小米在芯片研發與汽車制造領域的最新進展。他直言,芯片是小米突破技術瓶頸、實現長遠發展的關鍵,但當前造芯的復雜程度遠超十年前。以手機SoC為例,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投入500億元,且結果仍充滿不確定性。面對“萬一失敗”的質疑,雷軍鼓勵團隊:“不嘗試注定失敗,唯有行動才能驗證可能。”他強調,關鍵時刻的勇氣往往能推動突破。
雷軍還披露了小米汽車SU7與YU7的研發故事。2022年SU7開發進入攻堅階段時,外界普遍不看好,而同期啟動的YU7項目則被賦予“終極底牌”的使命——若SU7失利,YU7需承擔力挽狂瀾的責任。當時,理想L9等車型以“彩電、冰箱、大沙發”為賣點引領SUV新趨勢,但小米選擇另辟蹊徑:聚焦駕駛者體驗,打造豪華高性能SUV。雷軍透露,這一決策經歷了激烈爭論,最終團隊堅持“以駕駛為核心”的理念。
在產品細節上,雷軍以YU7的續航調整為例,展現了小米的“極致追求”。原規劃標準版續航為620公里,但經過多次長途實測(如北京至上海1300公里往返),團隊認為這一數據無法滿足用戶長途旅行需求。盡管改款時間緊迫,小米仍果斷取消原標準版,將長續航PRO版(835公里)直接定為新標準版,且價格不變。雷軍笑稱,這一決策讓采購部門“壓力山大”,但對比特斯拉Model Y后,他自信表示:“YU7的競爭力非常強。”
演講中,雷軍多次提及對競品的尊重。他透露,小米曾拆解三輛Model Y進行學習,稱贊其為“出色的車型”,并建議消費者若不選擇YU7,可考慮Model Y或次日發布的理想i6。他強調,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進步離不開用戶支持,競爭將推動整個領域發展。對于YU7的定價策略,雷軍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升級和成本控制,為用戶提供更高性價比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