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表面上方100公里至300公里的近空區域,長期被視為衛星運行的“禁區”,但如今正成為全球航天領域的新焦點。這片超低軌道空間因距離地球更近,衛星在此可實現更高分辨率的觀測、更高效的通信傳輸以及更靈活的軍事應用。然而,嚴苛的環境條件——如強烈的大氣阻力、原子氧腐蝕等——使得傳統衛星推進技術難以適應,導致該領域長期處于空白狀態。直到近年來,中國科技企業山海星耀(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吸氣式電磁推進系統”,成功突破技術瓶頸,為超低軌衛星的規模化應用開辟了新路徑。
山海星耀的創始人蔡東升博士在接受專訪時介紹,超低軌衛星相比傳統低軌衛星具有顯著優勢:軌道高度降低使衛星無需使用高等級航天元器件,載荷重量與體積大幅縮減,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一;同時,在高清對地觀測、實時通信、國防軍事等場景中,性能提升達50%。以光學衛星為例,600毫米口徑鏡頭在超低軌的分辨率可提升至0.2米,較傳統軌道提高60%。“當材料科學面臨物理極限時,超低軌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路徑。”蔡東升強調。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長達數年的攻堅。傳統低軌衛星常用的霍爾推進器在超低軌環境中壽命不足一年,而山海星耀研發的“吸氣式電磁推進系統”通過“呼吸”超低軌大氣實現工質自給,擺脫了地面補給的限制,理論續航可達無限。該系統采用射頻電離方案,從原理上免疫原子氧腐蝕,設計壽命超過10年,成為全球首個在商業航天領域驗證高真空環境下吸氣式推力器的產品。目前,山海星耀的技術已在中國電信、中國航天、藍箭航天等企業的產業推進中得到應用,氣體收集率、推進效率等核心指標均領先行業。
這家由電子科技大學校友團隊創立的企業,核心成員包括IEEE Fellow、國際宇航院士及國家級人才,匯聚了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與航天院所的頂尖科研力量。公司構建了從關鍵技術研究到產品開發、系統集成、應用落地的“產學研用”一體化體系,形成覆蓋衛星動力系統、整星研制、星座組網的全鏈條能力。蔡東升透露,公司正進行種子輪融資,計劃投入1000萬元用于超低軌試驗平臺搭建與首臺樣機測試,預計2027年發射首顆超低軌衛星“山海一號”。
根據戰略規劃,山海星耀將分三步實現目標:短期成為超低軌衛星動力系統制造商,中期提供星座解決方案,長期打造實時信息服務平臺。隨著6G通信、高精度測繪等需求的增長,超低軌衛星的市場潛力正逐步釋放。蔡東升表示,公司已與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達成合作,未來將圍繞技術驗證、整星研制、星座組網等環節持續發力,推動中國在超低軌領域從技術突破邁向產業生態構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