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企賽力斯近日完成“A+H”兩地上市,成為繼理想、蔚來后第三家實現該目標的中國車企。此次港股IPO以140.16億港元募資規模創下中國車企最大紀錄,同時也是今年全球車企IPO之最。然而,這場備受矚目的資本盛宴卻遭遇“開門黑”,上市首日即跌破發行價,三個交易日內港股累計跌幅達11.55%,同期A股市場亦出現10.73%的回調,引發市場對這家明星企業的深度審視。
產業界與資本市場的反應呈現明顯分化。上市當日,汽車行業從業者的朋友圈被刷屏,業內普遍將此次IPO視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重要里程碑。北京某券商閉門會議上,與會者用“魔幻五年”形容賽力斯的發展軌跡,既包含對其技術突破的肯定,也暗含對資本運作可能引發波動的預警。公司董事長張興海在上市儀式上提出的“開拓中國高端汽車全球新賽道”愿景,成為支撐市場信心的關鍵表述。
二級市場的冷靜反應折射出結構性隱憂。花旗銀行在上市次日將賽力斯A股評級從“中性”調至“賣出”,目標價下調22%至129.1元,核心依據指向明星車型生命周期趨近尾聲及港股上市帶來的股權稀釋效應。盡管存在“煙幕彈”質疑,但財務數據確實暴露出發展瓶頸:2025年第三季度雖實現營收481.33億元(同比增15.75%),但凈利潤僅微增0.3億元,出現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現象。
成本結構失衡成為最大掣肘。前三季度銷售費用高達160億元,占營收比例達14.47%,是凈利潤的三倍有余,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研發支出僅50.6億元,在頭部新能源車企中處于低位。76.36%的資產負債率雖較年初有所改善,但仍顯著高于同業,反映出激進擴張策略下的財務壓力。
市場分化在終端表現尤為突出。問界系列作為核心產品,前三季度累計銷量同比下降7.79%,其中M9改款后銷量下滑,M5面臨換代壓力,M7則需應對新一輪競爭。這種困境折射出行業深層變革:汽車產品更新周期已從五年縮短至兩年,對企業的研發響應速度和終端調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某車企創始人直言,當前競爭本質已演變為“體系能力”的比拼。
破局之道或許藏在跨界布局中。賽力斯旗下鳳凰技術公司與字節跳動火山引擎簽署的具身智能合作協議,揭示出企業戰略轉型的雄心。雙方將共同開發多模態云邊協同的智能機器人技術,這被視為復制問界品牌成功路徑的重要嘗試。若能在機器人領域實現年銷50萬臺、單臺利潤1萬元的預期,相當于再造一個賽力斯汽車體量的新增長極。
這種轉型底氣源于企業基因。與重慶這座創新之城深度綁定的賽力斯,展現出超越傳統車企的技術整合能力。從智能汽車到具身智能的技術同源性,為企業開辟了第二增長曲線。業內人士指出,當市場將賽力斯簡單歸類為新能源車企時,其已悄然向“智能科技綜合體”進化,這種身份轉變或將重塑資本市場估值邏輯。
行業觀察者提醒,智能電動車時代的競爭規律已發生根本變化。相較于燃油車時代給予企業的漫長發展期,當前市場要求參與者必須具備更快的迭代能力和更強的風險承受力。賽力斯面臨的波動本質上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陣痛,其價值最終將取決于能否在技術創新與商業落地的平衡中,找到屬于自身的“第二曲線”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