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對抗“超級細菌”的戰役迎來新突破。研究人員在一種傳統抗生素的合成過程中,意外發現一種中間體化合物展現出驚人的抗菌潛力,其效果遠超原始藥物,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危機提供了全新思路。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與英國華威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重新審視次甲霉素A的合成路徑時,將目光投向了此前被忽視的中間產物。這種名為前次甲霉素C內酯的化合物,原本只是生產流程中的過渡性物質,卻意外展現出對多種耐藥菌的強效抑制作用。
實驗數據顯示,前次甲霉素C內酯對革蘭氏陽性菌的抗菌活性達到次甲霉素A的百倍以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在內的多種“超級細菌”,均對該化合物表現出高度敏感性。這些病原菌因對常規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長期困擾全球公共衛生領域。
研究負責人指出,次甲霉素A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以來,其合成方法已多次優化改進,但合成路徑中的中間體抗菌活性始終未被系統評估。此次突破性發現表明,天然化合物的合成中間體可能蘊藏著未被開發的抗菌資源,為新型抗生素研發開辟了新方向。
該研究成果已通過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雜志》向全球公開。研究團隊建議,通過建立中間體化合物庫并開展系統性篩選,可能加速發現更多具有臨床價值的抗菌候選藥物,從而緩解日益嚴峻的抗生素耐藥性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