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正迎來一場由智能炒菜機器人驅動的變革。從火鍋食材供應商到社區現炒門店,從連鎖快餐到地方特色小炒,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將目光投向自動化烹飪設備,試圖通過技術手段破解成本、效率與標準化難題。
鍋圈食品近日宣布,計劃明年推出以炒菜機器人為核心的中餐小炒門店。該模式延續其“社區央廚”定位,采用線上訂單、到店自提的無堂食運營方式。機械臂將食材與調料精準倒入半開放炒艙,數分鐘后即可完成烹飪。這一創新背后,是其戰略投資的炒菜機器人品牌熊喵大師的技術支撐。此前,熊喵大師已通過秋金川味小炒項目驗證了機器人炒菜的可行性——某門店6臺設備僅需2名操作員,單菜出餐時間縮短至1-2分鐘。
類似場景正在全國多地復制。京東參投的橡鹿科技炒菜機器人已入駐七鮮小廚,4臺設備支撐起30余種現炒單品,日均產能預計超4000單。江西小炒品牌藍邊碗則將機器人視為“核心主廚”,其負責人稱設備在火候控制、配料投放等環節已達到專業廚師水平,甚至能復現傳統炒制的“鍋氣”。霸碗蓋碼飯更將設備租賃發展為盈利點,千家門店投放的1800臺機器人年租金收入超兩千萬元。
資本與頭部企業的布局加速了行業滲透。小菜園計劃用募集資金采購3000臺炒菜機,老鄉雞已有388家門店應用智能設備。這些動作背后,是餐飲業對“現炒”需求的深度洞察: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食材新鮮度、鍋氣感知和出餐速度位列消費者選擇小炒餐廳的前三大考量因素。炒菜機器人通過透明化操作流程,恰好滿足了這類需求——部分品牌甚至設置觀摩窗,讓顧客直觀感受機械臂的翻炒動作。
年輕消費群體的態度轉變更為關鍵。調查顯示,18-35歲人群對炒菜機器人的接受度超過70%,不少人主動拍攝設備工作視頻分享至社交平臺。這種“科技感”與“現炒”概念的結合,成為品牌吸引客流的新賣點。某品牌負責人坦言:“在預制菜引發信任危機的當下,機器人炒菜提供了更易被接受的解決方案。”
從運營端看,技術革新直擊行業痛點。小菜園半年報顯示,采用炒菜機后員工成本同比下降8.2%;藍邊碗的鮮辣燒雞爪通過機器人編程,復刻大廚手藝的時間從半小時縮短至3分鐘。但挑戰同樣存在:某品牌曾因調料盒受潮導致鹽塊凝結,機械臂仍按程序投放3克“鹽疙瘩”,最終引發顧客投訴。這類案例暴露出設備對異常情況的應變能力不足。
高昂的初期投入與維護成本則是另一重門檻。單臺設備價格普遍在十萬元以上,加上清潔、耗材等持續支出,讓許多中小餐飲望而卻步。即便對于連鎖品牌,機器人炒菜也更適用于高客流、標準化要求高的場景。街邊夫妻店、社區小館等低客單價業態,仍依賴人工炒制的靈活性與人情味。
這種分化正在塑造新的行業格局。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餐飲市場將呈現“人機共存”態勢:連鎖品牌通過機器人實現效率優化,特色小店憑借廚師手藝保持差異化競爭力。第11屆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即將探討的“AI餐時代”命題,正是這一趨勢的集中體現——當技術滲透與消費分層同步加深,如何在效率與體驗間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所有從業者必須回答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