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舉辦的第八屆世界聲博會上,一款名為“小麗”的長者陪伴機器人吸引了眾多目光。這款機器人不僅能測量血壓、血糖等健康指標,還能實時監測跌倒等異常情況,并在第一時間聯系家屬。它通過個性化的互動問答和生活提醒功能,為老年人描繪出“智慧養老”的全新圖景。目前,“小麗”已在國內數十家養老機構開展試點,并持續優化升級,未來有望走進更多普通家庭。
“小麗”的研發團隊來自森麗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該公司技術總監洪澤表示,中國日益完善的開發者生態和開放共享的技術平臺,大幅降低了智能應用和產品的開發成本,提高了開發效率,讓開發者能夠更專注于細分領域的創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9000億元,同比增長24%。作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落地與創新的核心力量,中國開發者團隊正加速壯大,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
以科大訊飛創立的訊飛開放平臺為例,該平臺為開發者提供大模型、語音合成與識別等服務。截至10月31日,平臺已開放872項AI產品與能力,聚集了超過960萬開發者團隊,其中與大模型直接相關的開發者團隊超過190萬。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平臺開發者團隊數量每年新增約200萬,而從2010年成立到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用了11年時間。如今,千千萬萬的開發者通過二次創新,開發出更多AI產品,推動人工智能應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開發者群體的畫像也在發生顯著變化,從過去的“精英、專業、集中”逐漸轉向“普及、多元、下沉”。這一群體不僅擴展到更廣泛的大眾和學生群體,女性參與比例明顯提升,非程序員群體也在同步擴大。
知乎與魔搭社區聯合發布的《AI時代開發者生態白皮書》顯示,28至32歲的開發者是當前的中堅力量,占比達28%;33至37歲的開發者占22%;23至27歲的年輕開發者占20%。白皮書指出,這一年齡分布體現了開發者群體經驗與活力的結合——年輕開發者帶來創新銳氣,資深從業者則憑借深厚的工程直覺和系統性思維,駕馭人工智能的復雜性。
廣東工業大學的研一學生蘇向標是年輕開發者中的一員。今年8月底,他和隊友耗時數月開發出一款游戲智能翻譯插件。該插件不僅能實時翻譯海外游戲字幕,還能根據玩家的英文水平生成專屬單詞和語法學習筆記,并自動生成題庫,幫助玩家邊玩邊學。蘇向標表示,除了學校開設的人工智能課程,他平時還會在開源社區學習技術,“這里聚集了全國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愛好者,大家會自己編寫教程并分享交流。”
為培養更多人工智能人才,中國多地正加快學科和專業布局。安徽有40多所本科高校設置了500多個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業點;北京有38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課;廣東提出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學院等大平臺,匯聚政產學研優質資源。這些舉措不斷擴容人工智能人才“蓄水池”。
多元群體的加入也在增強人工智能的普惠性。視障人士曹軍自2018年起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屏幕“開口說話”,幫助視障人士更方便地操作手機和電腦。他研發的讀屏軟件能讓視障用戶通過語音朗讀讀取電腦和手機的所有信息,例如拍下一張照片后,手機會自動解讀并播報照片內容。目前,這款軟件已累計服務超過40萬視障用戶。
曹軍創辦的科技公司有40多名員工,其中約七成是視障人士。這一安排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還能更精準地理解視障用戶的需求。曹軍說:“人工智能為視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帶來了一雙科技的眼睛,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拓寬生活工作的邊界和可能性,這正是科技向善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