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隨著一聲清脆的鑼響,大明電子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開啟資本市場新征程。這家扎根溫州35載的汽車電子企業,憑借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和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在汽車智能化浪潮中走出了一條穩健發展之路。
回溯至1989年,在溫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周明明創立了華夏無線電廠。初期專注電視機電源開關生產的他,因一次偶然機遇打開汽車電子市場——1990年,重慶716廠工程師看中其產品,4萬只開關訂單讓企業收獲首筆10萬元收入。真正轉折發生在1993年,當長安鈴木因后霧燈開關供應緊張找上門時,周明明帶領團隊25天完成從研發到交付的全流程,憑借自主設計的創新結構贏得客戶信任,從此切入汽車零部件賽道。
歷經三十余年發展,大明電子已構建起覆蓋駕駛輔助、座艙中控、智能光電等五大系統的產品矩陣。公司現有166項專利技術,其中發明專利16項,形成包含數千設計參數的研發數據庫。在長安汽車、上汽集團等國內主流車企,以及福特、豐田等國際品牌的供應鏈體系中,都能看到其產品身影。董事長周明明坦言:"我們不做看不懂的業務,不賺帶血的錢,寧可增長慢些,也要活得長久。"
面對汽車智能化帶來的行業變革,大明電子展現出前瞻布局。三年前即啟動氛圍燈、智能門把手等新產品研發,成功彌補傳統物理按鍵市場縮減帶來的影響。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公司產品已應用于比亞迪仰望、王朝系列,以及上汽榮威、AITO問界等20余款車型。當前在研項目包括新能源觸摸方向盤、智能外飾燈等前沿產品,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國際化布局方面,大明電子選擇穩健推進策略。在泰國設立的生產基地已完成設備調試,該區域聚集豐田、本田等十余家車企,是東南亞重要的汽車產業集群。周明明表示:"我們先試水,成功再擴張,絕不盲目冒進。"這種謹慎態度同樣體現在客戶選擇上——公司主動放棄低毛利訂單,建立"先選客戶、再選產品"的經營準則,確保發展質量。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企業營收從17.13億元增至27.27億元,凈利潤由1.51億元提升至2.82億元。此次上市募集的4億元資金,將主要用于重慶基地二期建設及流動資金補充。項目達產后可年產1263.70萬套車身電子控制系統,通過引入高速注塑機、SMT貼片機等設備,進一步擴大產能優勢。
"企業規模擴大后,就變成了社會資產。"周明明在訪談中強調,當前思考重點是如何保障5000余名員工的穩定就業。未來三年,公司將通過技術改造、模具研發提升生產效率,同時完善經營管理體系,在汽車電子行業構建持續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