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熙生物發布三季度財報時,市場目光迅速聚焦——這家生物科技企業交出了一份“降收增利”的特殊答卷。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5.16%至9.03億元,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大幅增長55.63%,達到近3200萬元。這種看似矛盾的財務表現,實則折射出企業主動調整戰略的深層邏輯。
這場變革的起點可追溯至今年3月。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趙燕重返經營一線后,立即啟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戰略重構。她將改革目標直指企業高速擴張期積累的三大癥結:營銷費用失控、渠道庫存積壓、利潤空間壓縮。這些曾在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擴張期被暫時掩蓋的問題,如今成為必須解決的痛點。
在資源管控層面,趙燕推行了“目標驅動”的營銷改革。與過往“預算驅動”模式不同,企業現在先設定明確的營銷目標,再分解具體執行動作,最后倒推所需投入。這種轉變使三季度銷售費用率降至34.26%,創下近五年新低。但降低費用率并非簡單削減預算,而是通過優化投放渠道,清理低效庫存,將資源集中于高毛利產品與品牌建設。
渠道體系的重構是改革的另一核心。趙燕團隊對渠道結構進行深度梳理,清理歷史庫存的同時強化價格管控。這種“刮骨療毒”的做法短期內導致發貨量下降,但長期來看維護了品牌價值與渠道伙伴利潤。財報顯示,三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達9042.68萬元,同比激增8.59倍,印證了運營效率的實質性提升。
營銷策略的轉型更具突破性。當行業普遍依賴高投入換取GMV增長時,華熙生物率先轉向“效率驅動”模式。趙燕明確要求:“每個營銷動作都要服務于品牌心智建設與用戶忠誠度提升。”這種轉變預示著企業正從流量競爭轉向價值競爭,試圖構建不依賴燒錢的健康盈利模型。
組織架構的“精益化”改造同步推進。趙燕提出“重返創業狀態”的口號,推動組織扁平化與決策鏈條縮短。通過嚴控非生產性開支,重塑全員成本意識,企業試圖規避“大企業病”的滋生。這種管理變革不僅提升了運營效率,更激發了基層員工的主動性。
在研發投入方面,企業展現出戰略定力。盡管實施降本增效,但對生物科技核心領域的投入并未動搖。趙燕認為,短期費用調控不能犧牲長期競爭力。通過將資源從低效營銷環節轉向研發創新,企業正在構建技術護城河。這種“長期主義”的堅守,為未來產品升級與市場突破奠定基礎。
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連續兩個季度的利潤改善與現金流好轉,證明戰略方向正確。但挑戰依然存在:當渠道清理與費用控制進入尾聲,企業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引擎。無論是依托核心原料業務進行產品創新,還是通過高效營銷推動功能性護膚品發展,亦或是加速醫療終端業務布局,都需要證明“提質”與“增量”可以并行。
公司治理層面,平衡藝術成為關鍵。內部管理需要避免“過度矯正”,在嚴控費用的同時保持團隊積極性;外部市場需要維持品牌聲量,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進攻性。這些挑戰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也決定著改革能否持續深化。
對于觀察者而言,華熙生物的變革提供了獨特樣本。當市場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企業如何通過戰略收縮實現轉型升級?這家生物科技企業的實踐表明,主動擠掉發展“水分”,雖然會帶來短期陣痛,但可能換來更健康的業務肌體。其改革路徑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也為行業提供了轉型期的決策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