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約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里,一場特別的“美食盛宴”正在上演——航天員們不僅品嘗到了熱氣騰騰的烤雞翅,還享用了種類豐富的各類佳肴。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太空廚房”首次實現了在軌烹飪烘焙,讓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如今,中國空間站的食品種類已超過190種,航天員們連續10天的食譜都能做到不重樣。從傳統的主食到精致的甜點,從新鮮的水果到美味的冰淇淋,航天員們在太空中也能享受到與地球相似的飲食體驗。這一變化背后,是中國航天技術不斷突破、航天員飲食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的生動寫照。
回溯歷史,2003年神舟五號任務中,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進入太空,他的太空餐主要是即食食品,如八寶飯、宮保雞丁等,但都是涼的。他還在艙內體驗了拋起特制迷你月餅的樂趣。兩年后,神舟六號任務中,航天員們首次在太空吃上了熱飯,這得益于“食品加熱器”的配備。為了這一餐,他們還專門進行了“吃喝訓練”,學習如何在失重環境下固定餐盤。
隨著時間的推移,航天員的太空餐越來越豐富。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食品種類從40多種增加到了80多種,魚香肉絲、豬排、蘑菇等炒菜被送上了太空。2012年神舟九號任務中,航天員們不僅能吃上什錦炒飯、干燒杏鮑菇等美味佳肴,還能喝上奶茶,搭配醬蘿卜等小菜,飲食搭配更加精心。
到了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航天員的飲食需求得到了更加個性化的滿足。根據航天員的口味偏好,技術人員對食品進行了定制化改進。聶海勝喜歡米飯,張曉光偏愛酸辣口味,王亞平則鐘情于甜食,這些需求都在任務中得到了滿足。王亞平還用一個豆沙粽成功打卡太空端午節,開啟了節日餐的新篇章。
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中,航天員的菜譜更加豐富多樣,五天一循環,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功能食品等六大類近100種食品。除了正餐外,還有許多點心和夜宵可供選擇,為航天員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補充。
進入中國空間站時代后,航天員的飲食生活迎來了新的飛躍。2021年神舟十二號任務中,航天員們的食譜長度已超過地面大部分餐館,包括藜麥桂花粥、椰蓉面包、醬蘿卜等多種美食。航天員湯洪波邊吃蘋果邊扎馬步的吃播造型更是火遍網絡。
神舟十三號任務期間,航天員們迎來了首個中國春節,享用了特意準備的三種餡的餃子,將地道的“年味”帶到了太空。神舟十四號任務中,航天員們不僅使用“太空廚房”加熱食物,還成功在軌栽培了生菜、小麥和矮稈番茄等植物,并首次品嘗到了自己在太空種出來的新鮮生菜。
神舟十五號任務中,航天員鄧清明對各種美食如數家珍,還能自己制作酸奶。天舟貨運飛船的快速交會對接技術也使得航天員的食物實現了天地同步。神舟十六號乘組則進一步推動了“太空菜園”的規模化探索,為未來在軌大規模種植、實現部分食物的可持續供應積累了寶貴經驗。
2024年神舟十七號乘組在軌度過春節時,享用了一頓極具年味的太空年夜飯。這頓飯不僅包含了餃子、桂花芝士年糕等傳統節日食品,還有寓意美好的“十大菜肴”,充分展現了地面保障團隊對航天員飲食需求的精細化、人性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