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近日迎來了一場國際農業科技盛會——國際雜草科學聯合大會。此次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承辦,創新性地將第9屆國際雜草科學大會、第29屆亞太地區雜草科學大會和第17屆中國雜草科學大會合并舉辦,吸引了來自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會議以“新技術引領雜草科學發展”為核心主題,聚焦雜草生物學特性、生態影響、抗性治理及綠色防控技術等關鍵領域。與會代表通過特約報告、專題研討和圓桌對話等形式,深入交流各國在雜草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共同探索應對全球性草害挑戰的創新路徑。
雜草作為影響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的重要有害生物,其危害具有跨國界、跨區域的普遍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因雜草造成的農業產量損失達10%至15%。在中國,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約1.19億公頃,其中農田雜草發生面積超過1億公頃,占比高達85%,年均經濟損失突破千億元。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農業轉型加速,難治雜草擴散、群落結構演變、除草劑抗性增強等問題愈發嚴峻,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重大威脅。
中國在雜草科學研究領域近年來取得顯著進展。科研團隊系統解析了雜草稻與稗草的環境適應機制,闡明了多倍化過程與水稻化感作用的互作規律,并在抗藥性分子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發現ABC轉運蛋白介導的草甘膦抗性新途徑。技術裝備層面,基于北斗導航的智能除草機器人已投入應用,結合抗藥性治理、生態調控和精準施藥技術,構建起覆蓋主要糧食作物的草害綜合防控體系,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科技支撐。
會議期間,專家團隊實地考察了國內最新研發的雜草防控技術示范基地,重點觀摩了智能除草裝備作業場景和生態控草試驗田。針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草害災變規律、技術集成應用等議題,與會者通過分組討論形成多項具體建議,包括加強跨國監測網絡建設、推廣抗性治理技術包、優化生態控草模式等。
亞太地區雜草學會主席李香菊研究員指出,中國曾于2001年和2012年分別在北京、杭州承辦亞太與國際雜草科學大會,此次“三會合一”的舉辦,既體現了國際學術界對中國科研實力的認可,也標志著中國在全球雜草科學領域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會議設置的多元化交流平臺,有效促進了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對接,為解決區域性草害問題提供了跨學科解決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在閉幕式上呼吁,全球科研機構應以此次大會為紐帶,深化在數據共享、技術聯合攻關、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的合作。他特別強調,面對雜草抗性治理這一全球性難題,需要建立跨國協作機制,通過整合分子生物學、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多學科力量,開發更具針對性的防控技術,共同守護全球糧食安全與生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