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剛落幕,科技圈的“戰火”便迅速燃起。OpenAI推出的Sora2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AI視頻領域掀起軒然大波,而國產AI視頻公司也不甘示弱,以一系列融資動作強勢回應,這場“科技對決”讓行業內外都屏住了呼吸。
OpenAI的Sora2堪稱AI視頻領域的“現象級產品”。9月30日一經發布,便將AI視頻技術推向了新高度,其物理效果逼真到可媲美專業科普片,音畫同步的精準度更是令人驚嘆。配套推出的SoraApp更是玩出了新花樣,用戶不僅能隨意“客串”視頻,還能與名人同框互動。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的數字分身甚至化身“國慶旅游形象大使”,在長城、三亞、NBA球場等地輪番打卡,相關視頻在網絡上瘋狂傳播,首周下載量便超越了當年ChatGPT的紀錄。網友紛紛調侃:“TikTok得連夜改商業計劃書,meta高管這個國慶怕是沒睡好。”
就在外界擔憂國產AI視頻公司能否抵擋這波沖擊時,國內企業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LiblibAI宣布完成1.3億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CMC等知名機構。當被問及是否有螞蟻集團參與時,公司方面神秘回應“未披露”,這種“低調的炫耀”引發了市場熱議。與此同時,愛詩科技在40天內連續完成兩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5.2億元。公司還曬出了亮眼的成績單:用戶數量突破1億,年收入達4000萬美元,商業化不到一年便增長了10倍,增速之快令人咋舌。
事實上,如今的AI視頻領域早已不是去年“OpenAI獨舞”的局面。去年Sora剛問世時,國內企業普遍持謹慎態度,無人敢輕易宣稱要做“中國版Sora”,生怕被技術迭代淘汰。但如今,市場上流傳著“100個國產Sora2在路上”的調侃。Sand.ai在凌晨悄然上線GAGA-1模型,生成的視頻質量堪比電視劇片段;生數科技獲得數億元融資后,8個月內便實現2000萬美元收入,視頻生成量超過3億條,產能驚人。
隨著行業快速發展,一個核心爭議逐漸浮現:究竟是專注模型研發的企業能笑到最后,還是深耕應用場景的公司更具優勢?部分投資人認為“模型的故事已經結束”,但創業者卻持相反觀點。Sand.ai的Chris直言:“你辛苦開發的產品功能,可能只是為模型公司指明了優化方向,最終為他人做嫁衣。”這句話雖扎心,卻道出了現實——Sora2如今已能通過一句話生成完整敘事視頻,傳統產品設計的價值正在被削弱。
但應用派也有自己的堅持。恒星AI致力于打造AIGC社區,創始人堅信“未來不屬于工具,而屬于社區,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導演”;MovieFlow則另辟蹊徑,不與巨頭拼模型技術,而是專注“一鍵生成電影”,將原本需要上百人團隊數月完成的工作,簡化為鼠標點擊的操作。正如網友所說:“沒必要都去造發動機,把車改裝得舒適又實用,同樣能贏得市場。”
當前的AI視頻領域猶如一場混戰:OpenAI如同站在山頂的“終極BOSS”,谷歌、百度等大廠在半山腰激烈角逐,創業公司則分為兩派——一派組隊攻克模型技術難題,另一派在應用場景中尋找突破口。有人看好模型派,認為“三個頂尖人才就能超越大廠”;有人則押注應用派,強調“用戶體驗才是制勝關鍵”。
無論爭議如何,一個事實不容忽視:能在OpenAI陰影下存活的企業,都具備極強的適應能力。如今的AI視頻領域就像一款剛上線的新游戲,最終地圖尚未揭曉,但無論是探索模型極限的“技術狂人”,還是專注場景創新的“細節大師”,都有機會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