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偉達宣布以10億美元入股諾基亞時,全球科技圈的目光再次聚焦這家擁有160年歷史的芬蘭企業。這場看似突然的資本聯姻,實則是通信與AI兩大產業深度融合的縮影。從造紙廠起家的諾基亞,歷經功能機時代的輝煌與衰落,如今正以通信基礎設施供應商的身份,與AI算力霸主英偉達攜手,共同叩開6G時代的大門。
諾基亞的轉型軌跡堪稱科技史上的經典案例。1865年以造紙起家,歷經橡膠、電纜業務后,20世紀90年代在通信領域實現華麗轉身。其3310機型曾創下2.5億部銷量紀錄,"科技以人為本"的口號伴隨全球40%市場份額的輝煌。然而智能手機浪潮來襲時,塞班系統的遲緩反應使其錯失黃金期,2013年以71.7億美元出售手機業務,僅為巔峰市值的5%。
但這家北歐企業并未就此沉淪。通過品牌授權模式,前高管創立的HMD Global繼續使用諾基亞品牌生產手機,而母公司則專注通信基礎設施領域。2015年收購阿爾卡特朗訊的156億歐元豪賭,使其躋身全球第三大電信設備商,與華為、愛立信形成三足鼎立。如今其5G設備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AT&T、沃達豐等運營商的基站背后,都跳動著諾基亞的技術心臟。
英偉達的入局為這場轉型注入新動能。這家從游戲顯卡起家的公司,憑借AI算力需求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企業。但黃仁勛的野心不止于數據中心——據Omdia預測,2030年AI-RAN市場規模將超2000億美元。諾基亞手中5000余項5G專利、6G預研階段的300份技術提案,以及作為歐盟企業的地緣優勢,恰好填補了英偉達進軍通信網絡的空白。
雙方合作的AI-RAN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基站的功能。傳統基站僅作為信號中轉站,而嵌入英偉達GPU的新一代設備,能實現本地AI計算。在試點項目中,AR眼鏡的實時翻譯延遲從50毫秒降至5毫秒,基站利用率提升40%。更關鍵的是,這種智能調度使運營商能將閑置算力轉化為增值服務,開辟新的盈利模式。
2026年,美國T-Mobile將聯合兩家公司進行實地測試,重點驗證工業機器人協作與AR遠程維修場景。這些應用不僅關乎6G技術驗證,更涉及未來網絡架構的權力博弈。當前6G標準制定進入關鍵期,諾基亞與英偉達組成的"AI原生網絡"陣營,正與華為牽頭的"柔性網絡架構"展開標準爭奪戰。中國以40.3%的6G專利占比領跑全球,美國則通過《FutureG路線圖》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重構通信技術版圖。
財務數據印證著轉型成效。2024年第四季度,諾基亞網絡基礎設施部門營收同比增長17%,專利授權收入突破13億歐元。盡管全年凈銷售額因印度市場波動下降9%,但19-24億歐元的可比營業利潤區間,顯示出基建業務與專利收入構成的穩健結構。英偉達的10億美元投資,將加速其AI與6G戰略推進,原定2027年商用的設備可能提前至2026年測試。
這場合作背后,是通信與AI產業深度融合的大勢。據行業機構預測,到2029年AI-RAN將占據全球RAN市場三分之一份額。當基站從"信號管道"進化為"算力平臺",自動駕駛、遠程手術、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應用將成為現實。諾基亞與英偉達的聯盟,不僅關乎兩家企業的命運,更在塑造6G時代的技術標準與產業格局。
從造紙廠到AI-RAN引領者,諾基亞的轉型軌跡折射出科技產業的永恒命題:如何在技術浪潮中完成自我革新。當這家百年企業與AI新貴攜手,它們不僅在重寫自身的命運,更在為6G時代的基礎設施奠定基石。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技術競賽中,每一次標準制定、每一項專利布局,都在決定著未來通信世界的權力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