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空間站自全面建成以來,已安全運行超過1000天,不僅成為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太空之家”,更成為我國航天科技自立自強的標志性成果。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從航天員乘組的太空任務到地面團隊的全方位保障,中國空間站正以穩健的步伐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在這座“太空之家”中,航天員的生活與工作充滿了科技感。問天實驗艙內,航天員蔡旭哲和宋令東曾在氣閘艙內外協同作業,他們的身影通過控制中心的屏幕清晰呈現。而王浩澤則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內專注工作,這些畫面不僅記錄了航天員的辛勤付出,也展現了空間站內高效有序的運營模式。為了幫助航天員適應失重環境,空間站專門設置了鍛煉區,配備太空自行車、太空跑臺等設備。今年7月,天舟九號貨運飛船還為空間站送來了新的“健身伙伴”——核心肌肉鍛煉裝置,進一步提升了航天員的體能訓練效果。
空間站的“新家當”遠不止于此。隨著無線通信系統的升級,航天員在艙內和艙外的通信更加穩定暢通;智能物資管理系統的引入,讓物資轉移和記錄變得自動化,大幅減輕了航天員的工作負擔。就連睡眠區的門也進行了優化,采用新型材料和鎖合設計,為航天員提供了更安靜的休息環境。這些細節的改進,讓“天宮”越來越像一個溫馨的“家”。
除了航天員,空間站里還住著一群特殊的“居民”。在“太空菜園”中,生菜、水稻、擬南芥等植物茁壯成長,果蠅、斑馬魚、渦蟲、小鼠等動物也在這里安家落戶。這些生物實驗不僅為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數據,也為未來的長期太空駐留提供了重要參考。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悟空”、管道檢測機器人等智能助手也在空間站內大顯身手,為航天員的工作提供了智能化支持。
科學實驗是空間站的核心任務之一。在問天實驗艙的“水族箱”里,斑馬魚穿梭于金魚藻之間,形成了獨特的水生生態系統。這些斑馬魚不僅實現了在軌產卵的突破,還被用于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擬南芥的實驗則聚焦于植物細胞結構和功能的調控,為未來在太空種植作物提供了理論支持。航天員還通過腦類器官芯片實驗,探索太空環境對人腦健康的影響。這些研究不僅推動了空間科學的發展,也為人類長期太空生存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空間站的科學實驗設施堪稱世界領先。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共配備了25個標準實驗空間,其中14個實驗柜由中國科學院研制。這些實驗柜在輕量化、大承載結構動力學設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承載比達到國際空間站的2倍以上,能夠滿足未來10年的科學研究需求。過去的1000多天里,空間站已支持了200余項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產出了大量原創性、前沿性成果。例如,微重力條件下銦硒半導體晶體的生長研究,成功獲得了高質量單晶,相關器件的性能顯著提升,在高速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空間站的穩定運行離不開地面團隊的全力支持。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地面保障支持團隊延續了“365天×24小時”的值守模式,實時監控空間站狀態,提供技術保障。除了天上的空間站,地面還有兩座“孿生空間站”:一座是與天上一模一樣的“電性空間站”,用于技術驗證;另一座是“數字空間站”,提供仿真驗證支持。這三者共同構成了天、地、數字“三個空間站結合”的運營體系,為空間站的長期在軌運行提供了強力支撐。
面向未來,中國空間站將繼續拓展其功能和應用。下一個1000天,空間站將迎來更多樣性的來訪飛行器,開展艙段擴展,建成“十”字構型,增加新的對接口,提升航天員駐留和載荷支持能力。同時,空間站還將作為“太空母港”,為各領域飛行器提供在軌服務,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正如地面保障支持團隊所言:“我們堅持了1000天,還會堅持很多個1000天,一定會繼續把空間站照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