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1X近日推出首款面向消費市場的家用人形機器人NEO,并宣布首批產品將于2026年進入美國市場。這款融合創新設計與實用功能的機器人,引發了關于“家庭機器人時代”是否即將到來的討論。
NEO的設計理念直指家庭場景的核心需求。其1.68米的身高與30公斤的體重搭配柔軟針織外衣,打破了傳統機器人冷硬的機械感。運行時僅22分貝的噪音水平,甚至低于家用冰箱。通過內置大語言模型,用戶可直接用語音下達指令,機器人還能通過記憶功能學習用戶習慣,逐步實現個性化服務。
在功能實現上,NEO采用仿人類肌腱的驅動系統,確保動作柔和安全。其單手具備22個自由度,可完成疊衣服、澆花等精細操作;4小時續航能力與防水手部設計,則支撐起掃地、洗碗等基礎家務。這種將實驗室技術轉化為日常應用的嘗試,標志著消費級機器人邁出關鍵一步。
商業模式方面,1X提供兩種選擇:2萬美元的直接購買方案,與宇樹Unitree G1等競品價格持平;每月499美元的訂閱制則大幅降低使用門檻。這種“買或租”的靈活策略,可能重塑高端科技產品的市場準入方式。
然而技術短板制約著NEO的實用性。測試顯示,其完成從冰箱取水需1分鐘,放置數個杯子耗時5分鐘。面對未訓練過的復雜任務,系統需切換至“專家模式”,由1X公司技術人員遠程操控。這種“人機協作”模式雖能積累訓練數據,卻暴露出當前AI技術無法實現全自主運行的局限。
隱私風險成為另一爭議焦點。啟用遠程協助時,技術人員可查看用戶家庭環境,盡管公司承諾對圖像進行模糊處理,仍引發對數據安全的擔憂。這種“需要時連接,不需要時斷線”的矛盾,折射出消費級機器人面臨的倫理困境。
對比國際競爭,中國企業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今年以來,國內機器人完成扭秧歌、馬拉松等高難度動作,驗證了運動控制技術的突破。更關鍵的是,中國已構建覆蓋芯片、部件到整機的完整產業鏈,為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
行業專家指出,機器人真正進入家庭需滿足兩大條件:技術層面實現復雜家務的全自主處理,成本降至家用電器水平。當前AI模型訓練、場景落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預計還需3至4年才能實現質變。
NEO的推出為消費級機器人產業提供了重要參照。其人性化設計、安全防護機制與商業模式創新值得借鑒,但核心技術突破仍需自主探索。這場關于“家庭機器人”的競賽,正在技術演進與市場需求間尋找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