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近日正式啟動《車輛出廠合格證》強制性國家標準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征集工作,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建議。此次修訂擬對車輛合格證內容進行重大調整,明確要求將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技術信息納入其中,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搭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已突破60%,全國開放測試示范道路總里程超過3.5萬公里。然而,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相關系統的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9月,我國累計實施汽車召回3230次,涉及車輛1.2億輛,其中2024年因輔助駕駛系統缺陷召回的車輛達255.61萬輛,占全年召回總量的23%。
針對這一現狀,科技司在項目建議書中明確指出,現行合格證標準已難以適應新能源汽車電池溯源等新需求,亟需補充優化關鍵條款。修訂方案提出,應以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儲能裝置單體及總成等信息為核心,在合格證上完整準確披露相關技術參數,強化對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全流程監管,從生產源頭筑牢安全防線。
事實上,監管部門早已著手構建更嚴格的管控體系。今年8月,市場監管總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企業須在機動車合格證系統中完整填報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信息,嚴格執行軟件在線升級分類管理規定,未經備案不得開展OTA升級活動,嚴禁推送未經充分測試的軟件版本,更不得通過OTA方式隱瞞產品缺陷。
此次合格證標準修訂被視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監管體系升級的關鍵舉措。此前,兩部門已聯合發布通知,明確系統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新修訂標準將進一步擴展監管維度,涵蓋輔助駕駛系統實際道路測試數據、OTA升級記錄等內容,構建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的監管框架。

行業專家指出,新標準實施后將產生多重影響。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認為,通過明確L2+級功能邊界與限制條件,可有效消除廠商宣傳與實際體驗的差距,推動市場向用戶體驗導向轉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則表示,標準明確系統適用場景后,既能避免駕駛員過度依賴技術,又可在事故溯源時快速定位問題環節,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依據。
對于車企而言,技術透明化將帶來新的競爭格局。具備高階智駕技術和完善電池溯源管理能力的企業,其技術優勢將更加凸顯,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新標準通過技術規范與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既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透明的產品選擇,也將加速行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