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編號為3I/ATLAS的星際天體正以驚人速度向太陽系中心逼近,預計將于10月29日抵達近日點。這顆來自太陽系外的特殊訪客在發現初期就展現出彗星特征——其表面覆蓋著冰質物質,周圍環繞著明亮的彗發結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專家王科超證實,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第三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
根據天文臺監測數據,這顆星際彗星在穿越太陽系期間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其近日點通過后速度將出現輕微衰減,與地球的最近距離超過2.4億公里。這個來自深空的"冰球"為科學家研究太陽系形成提供了珍貴樣本,其成分和運行軌跡或將改寫人類對星際物質的認識。
彗星主體實為直徑數百米至數千米的"臟雪球",由冰、塵埃和巖石混合而成。當它接近太陽時,表面物質受熱升華形成彗發,在太陽輻射壓和粒子流作用下,彗發被"吹"成長達數百萬公里的彗尾。這種壯麗的天文現象使彗星在夜空中呈現出拖著長尾的獨特形態。
太陽系內的彗星主要來自兩個區域:短周期彗星源自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伊伯帶,長周期彗星則來自更遙遠的奧爾特云。這些冰凍天體在行星或恒星引力擾動下,可能被拋入內太陽系形成可見彗星。不同軌道周期的彗星呈現不同特征,周期200年以內的短周期彗星會定期回歸,而某些長周期彗星在完成單次環繞后可能永遠離開太陽系。
盡管每年都有彗星進入太陽系,但能用肉眼觀測的明亮彗星平均十年才出現一次。1997年劃過北半球的"世紀大彗星"海爾波普至今令人難忘,南半球則曾在2007年和2011年分別迎來麥克諾特和洛夫喬伊兩顆壯觀彗星。對于普通觀測者,每年通過小型望遠鏡可見的中等亮度彗星更具觀測價值,如2013年現身的泛星彗星和今年4月亮度達6等的41P彗星。
現代觀測技術極大降低了彗星觀測門檻。智能手機安裝星圖軟件后,輸入彗星編號即可實時定位其在夜空中的位置。對于亮度超過6等的彗星,優質雙筒望遠鏡比專業天文望遠鏡更實用,因其寬視野便于定位。觀測時需選擇無霧霾、月光干擾小的時段,郊外遠離光污染的場地最為理想。找到目標星座后,以亮星為參照逐步掃描,運氣好時可見到彗星特有的朦朧光暈或若隱若現的彗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