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消費市場正因AI眼鏡的興起而煥發新活力。這款融合人工智能與可穿戴技術的設備,被業內視為智能手機之后最具潛力的交互終端。從基礎信息查詢到增強現實呈現,AI眼鏡的功能邊界正在持續拓展,但技術瓶頸與用戶體驗的優化仍需突破。
在廣州某品牌體驗店,消費者正通過AI眼鏡識別公眾人物照片。微型攝像頭捕捉畫面后,骨傳導揚聲器在數秒內給出準確回應。這種流暢的交互體驗吸引大量用戶嘗鮮,天貓平臺數據顯示,今年7月該品類銷售額較去年12月增長8倍,多地門店出現供不應求現象。深圳雷鳥創新創始人李宏偉描繪了更宏大的愿景:未來用戶凝視古跡時,眼鏡可疊加顯示不同歷史時期的樣貌。
智能眼鏡的技術演進歷經半個多世紀。1960年代,計算機圖形學先驅伊萬·薩瑟蘭研發的首個頭戴顯示裝置,為虛擬現實奠定基礎。2012年谷歌推出的AR眼鏡雖未引爆市場,但推動了技術積累。2023年meta與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鏡憑借輕量化設計獲得成功,帶動國內外廠商加速布局。據CINNO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消費級AR/AI眼鏡銷量達26.2萬臺,同比增長73%。
數碼博主小辰觀察到,AI眼鏡不僅將科幻場景變為現實,更在輔助視障群體方面展現社會價值。某款助聽眼鏡通過骨傳導技術,幫助聽障人士感知環境聲音,這種技術融合正在創造新的應用場景。
然而,當前產品距"真智能"仍有差距。中低端設備功能單一,依賴語音交互的流程類似智能耳機;高端AR眼鏡則面臨續航困境,部分用戶反映"新鮮期過后便束之高閣"。四川影目科技合伙人張星智指出,重量、顯示效果與續航能力構成技術三角難題,需電池、光學模組與芯片能效的協同突破。
隱私安全成為另一爭議焦點。AI眼鏡的隱蔽拍攝功能引發法律界擔憂,部分廠商通過LED指示燈與數據加密進行防護,但強光環境下指示燈難以察覺,加密系統也存在被破解風險。小辰建議,指示燈設計應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增強可見性。
技術融合被視為破局關鍵。Omdia分析師林麟認為,AI可提升AR交互的智能性,如手勢識別與眼動追蹤,而AR則是AI的理想顯示載體。張星智更提出前瞻設想:若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能與眼鏡結合,將實現更自然的人機交互。
生態建設方面,AI眼鏡正朝著物聯網入口方向發展。用戶未來可通過手勢與語音控制家電,咖啡訂購等復雜操作也將由設備自動完成。這種變革需要打破應用孤島,建立跨平臺協作體系。
中國制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億道信息、歌爾股份等企業承接大量國際代工訂單,本土廠商在主控芯片與存儲技術領域加速替代。但李宏偉強調,單點技術突破不足以支撐產業升級,需在芯片、光學、交互與生態層面實現系統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