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上綠色氫能裝備領域迎來重大突破——由申能集團投資的氫能企業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上海氫盛創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全球首個海上千方級PEM電解制氫系統,在南通測試基地完成全功率測試并正式啟動示范應用。該系統專為深遠海漂浮式平臺設計,每小時可生產1000標準立方米氫氣,其模塊化架構與極端環境適應性為海上風電制氫商業化開辟了新路徑。
研發團隊攻克了四大核心技術難題:通過新型復合材料與高精度封裝工藝,將電解槽產氫能力提升至千方級;采用集約化模塊設計,使系統重量僅為傳統堿性制氫設備的六分之一,完美適配海上平臺承重限制;針對海洋晃蕩環境開發的動態穩定系統,可抵御8級風浪沖擊;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直流電耗低于4.3千瓦時/立方米,動態響應時間縮短至5秒,能夠精準匹配海上風電的間歇性輸出特性。這些創新使系統具備離網運行、鹽霧防護、自動調平等功能,可在無陸基支撐的深遠海區域連續工作。
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正面臨關鍵瓶頸——據中國氣象局數據,全國近海與深遠海風能技術可開發量達27.8億千瓦,但截至2025年6月,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僅4420萬千瓦。制約大規模開發的核心因素在于遠海電力輸送成本過高,傳統海底電纜每公里造價超千萬元,且輸送距離超過80公里后經濟性急劇下降。此次突破的PEM制氫技術提供替代方案:將風電轉化為氫能儲存運輸,同等輸送規模下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且輸送距離越遠優勢越顯著。
該系統已確定將于2026年在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平臺進行示范應用。項目負責人指出,通過"風電制氫-管道/船舶運輸"模式,可將當前難以開發的12.3億千瓦深遠海風能轉化為綠氫、綠氨等零碳燃料,既解決遠海電力消納難題,又為沿海化工、交通等領域提供穩定氫源。據測算,單個千方級制氫平臺年可生產綠氫8000噸,相當于替代1.8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4.9萬噸。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氫能全產業鏈的能源集團,申能已形成覆蓋"制、儲、運、加、用"的完整體系。此次海上制氫裝備的突破,標志著其"三縱三橫"戰略(縱向打通氫能制備、儲運、應用三大環節,橫向布局交通、工業、發電三大領域)取得關鍵進展。集團計劃未來三年投入20億元用于氫能技術創新,重點推進海上制氫、液氫儲運、加氫站網絡等核心環節,助力我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