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透露,中國正籌劃對一顆近地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驗證任務,旨在檢驗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這一消息引發了公眾對近地小行星威脅地球的廣泛關注:為何宇宙中的小行星會成為地球的潛在威脅?人類又該如何應對這些“不速之客”?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一類體積和質量較小、軌道環繞太陽運行且不易釋放氣體和塵埃的天體。根據公轉軌道,小行星可分為近地小行星、主帶小行星、特洛伊天體等類型。其中,近地小行星的軌道近日點距離在1.3天文單位以內,截至2025年3月,人類已發現38048顆近地小行星。這類小行星的軌道易受大行星引力影響而改變,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是太陽系內對地球最具潛在危險的天體之一。
地球歷史上,小行星撞擊事件屢見不鮮。科學家推測,地球上曾發生過22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至少10次與小行星撞擊有關。例如,6500萬年前,一顆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小行星導致約75%的物種滅絕,恐龍也因此退出歷史舞臺。1908年,西伯利亞通古斯河上空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爆炸,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焚毀;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一顆直徑約17米的小行星爆炸,沖擊波造成近1500人受傷,3000棟房屋受損。今年9月3日晚,近地小行星2025QD8從距離地球僅21萬公里處飛過,再次引發人們對小行星威脅的擔憂。
盡管小行星撞擊事件頻發,但地球表面留下的撞擊痕跡卻并不多見。這是因為大部分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時會因摩擦而燒毀,少部分撞擊地表的“證據”也會被地球板塊運動、海洋覆蓋或生命活動等因素掩蓋。例如,加拿大“魁北克之眼”是2億多年前一次巨大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經長期侵蝕后演變為直徑約70公里的環形湖,早已失去原有面貌。統計顯示,直徑超過1000米的大型小行星撞擊概率較低,目前尚未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此類天體;直徑10米以下的小行星雖頻繁撞擊地球,但大部分無法穿越大氣層。因此,直徑10~1000米的近地小行星是防御的重點,尤其是直徑140米以上、與地球最小交會距離在0.05天文單位以內的小行星。
吳偉仁指出,高破壞性小行星撞擊事件概率雖小,但危害極大。通過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可以提前準確預報撞擊時間、落點和危害程度,再結合多手段在軌處置,形成主動防御能力,從而避免或降低撞擊損失。小行星防御工作涉及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力學、地學、信息科學、控制科學、航空宇航科學、法學等多個領域,將推動相關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例如,我國天問二號探測器在暗弱小行星目標捕獲、自主交會、弱引力小行星近距離探測自主導航等方面取得關鍵技術突破,為新型空間技術發展提供了示范。
構建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預警體系是應對小行星威脅的基礎。2024年9月5日凌晨,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2024RW1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北部距離地面25公里處解體爆炸。此次事件中,美國、中國、智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天文臺望遠鏡完整記錄了其最后10多個小時的軌跡,并準確預報了撞擊時間和位置。這是人類第9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事件,也是中國監測網首次實現對預警小行星的接力追蹤觀測。
監測預警體系主要包括近地小行星編目、威脅預警和短期預報三方面工作。我國自2018年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以來,以紫金山天文臺1.04米口徑望遠鏡為主干設備,觀測了超過1300個近地小行星,新發現30多顆。冷湖2.5米大視場巡天望遠鏡、興隆2.16米、麗江2.4米和1.8米望遠鏡均具備小行星觀測能力,“中國復眼”規劃建設的25部30米孔徑雷達建成后,將具備對千萬公里外小行星的探測與高精度成像能力。目前,我國已形成常態化巡天能力,初步構建了多口徑搭配、多功能結合、高效協同的地基監測網。
全球范圍內,美國構建了以地基為主、天基補充的監測網絡,擁有11臺專用地面光學望遠鏡和其他兼用平臺,每年新發現大量近地小行星,并提供98%的國際共享編目數據。歐空局在2013年成立行星防御辦公室,開展近地小行星監測和技術研究。俄羅斯現有9臺專用望遠鏡,為監測預警貢獻力量。然而,地基監測存在太陽側觀測盲區、有效觀測時間短、易受干擾等缺陷,無法實現全天域、全天時監測。相比之下,天基監測系統具有監測范圍廣、追蹤手段多樣、軌道預測準確等優勢,但成本高、在軌維護困難、有效載荷配置單一等制約因素仍需克服。目前,專用于小行星監測的天基平臺較少,只有加拿大的近地目標監視衛星,但部分國家的空間望遠鏡或探測器也起到了補充作用,如美國的廣域紅外探測器、歐空局的蓋亞探測器、日本的光衛星等。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曾飛越并獲取“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圖塔蒂斯小行星的清晰圖像。
在軌處置能力是防御小行星威脅的關鍵。今年初,編號2024 YR4的小行星撞擊概率劇烈變化,引發公眾關注。觀測數據顯示,這顆直徑40~9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速度或達17.32公里/秒,釋放能量約為770萬噸TNT當量。盡管后續觀測表明其撞擊概率大幅降低,但此次事件再次凸顯了小行星防御的緊迫性。
2022年9月,NASA成功實施“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利用航天器撞擊近地小行星“迪莫弗斯”,將其繞行另一顆小行星“迪迪莫斯”的軌道周期縮短了約33分鐘。此次撞擊驗證了動能撞擊防御技術的可行性。科學家還提出了其他處置手段,如利用核爆炸摧毀小行星、安裝火箭發動機推離軌道、高能激光灼燒形成噴流改變軌道、給小行星“噴漆”改變其發射率和熱慣量、利用太陽光壓改變軌道,或用航天器抓取較小小行星“砸”向目標等。這些設想主要圍繞推離軌道或分解小行星兩條思路展開,但除動能撞擊外,其他手段均處于構想階段。
我國計劃在2027年前后實施小行星在軌處置演示驗證任務,首次動能撞擊任務將實現三大目標:改變目標小行星軌道、全程觀測撞擊過程、持續觀測撞擊后軌道變化和形貌。基于撞擊后不對地球產生威脅、觀測窗口和任務發射窗口等條件,我國初步選定近地小行星2015XF261作為撞擊目標。該小行星距離地球約1000萬公里,直徑約35.5米。動能撞擊需使其產生3到5厘米每秒的速度增量,驗證動能撞擊的可行性,并確保100年內無撞擊地球風險。未來,我國將構建小行星探測與防御綜合服務系統,形成“動能撞擊為主、多技術互補”的處置能力,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庫,實現“發現即有預案、風險即能應對”。
小行星撞擊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潛在威脅。構建小行星防御能力,是全人類共同的任務。中國作為負責任的航天大國,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貢獻中國智慧、發揮中國力量,系統構建小行星探測與防御體系,與世界一起守衛地球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