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國女士在Reddit的r/chinalife板塊發帖求助,稱自己的中國未婚夫最近陷入了一種奇怪的狀態——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反復哼唱一首名為“哈基米南北綠豆”的魔性歌曲。她描述,有時半夜醒來,還能聽見未婚夫在睡夢中重復這段旋律,甚至用“曼波曼波”回應日常對話,比如讓她倒垃圾時,對方會一本正經地回答“曼波曼波”。
這首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的歌曲,正是近期在中國互聯網上瘋狂傳播的“哈基米”現象。從B站到TikTok,從AI翻唱到鬼畜視頻,這段旋律如同病毒般蔓延,甚至衍生出“哈基米宇宙”的亞文化圈層。網友將“哈基米南北綠豆”套入《藍蓮花》《有何不可》等經典歌曲,創作出《藍蓮哈》《有哈不可》等魔改版本,成為短視頻平臺的熱門BGM。
“哈基米”的起源其實與日語有關。它源于日語“はちみつ”(蜂蜜)的音譯,最初出現在日本動漫《賽馬娘》中:主角購買蜂蜜水時哼唱的“哈基米哈基米哈基米,哈基米南北綠豆”因旋律洗腦、歌詞可愛,迅速在貓貓視頻中流行,逐漸演變為“哈基米≈貓”的符號。隨著二創、三創的爆發,這段無意義的音節組合被填入各種熱門歌曲,形成獨特的“哈基米音樂”現象。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對重復、押韻的節奏模式毫無抵抗力。當大腦識別出可預測的節奏時,會激活伏隔核和前額葉皮層中與多巴胺釋放相關的區域,產生愉悅感。這種“簡單循環=上癮”的機制,解釋了為何“哈基米”能讓人一邊困惑一邊忍不住跟唱。網友甚至制作表情包調侃:“如聽仙樂耳暫明”,以表達對這段旋律的復雜感受。
隨著現象升級,“哈基米”突破音樂領域,滲透至影視、綜藝、廣告甚至金融。網友用AI生成模型Sora制作“哈基米”廣告、短劇、MV,春晚小品、魔術、相聲被改編成“哈基米版”,《中國有哈基》選秀節目應運而生,選手全是貓咪,評委打分后冠軍發表“曼波曼波”獲獎感言。更荒誕的是,10月7日,“哈基米幣”在web3發行,開盤價0.00007美元,20天內暴漲至0.056美元,市值近6000萬美元,成為繼Pepe、SHIB后的新晉meme幣。
這場狂歡背后,是網友對“無意義”的集體追求。當脫口秀還在討論女性苦難、職場焦慮,喜劇節目執著于“大底”升華時,“哈基米”式抽象內容提供了零負擔的快樂。它不傳遞道理,不塑造人物,僅靠荒謬感制造笑點。例如喜劇綜藝《喜人奇妙夜2》中的《技能五子棋》,演員一本正經地“亂下棋”,邊跳邊唱“技能五子棋,要爆了”,這種無邏輯的表演迅速火遍全網,連張藝興都在演唱會翻唱。
抽象文化的流行,與互聯網生態的轉變密切相關。過去,熱梗講究“言之有物”,如“神馬都是浮云”“累感不愛”等,反映人們對社會的具象感受。但如今,內容載體從文本轉向視頻,強節奏、高刺激的內容更受歡迎;同時,表達空間收窄,觀點表達易引發爭議,而共享無厘頭笑點則安全高效。抽象黑話如“曼波曼波”成為圈層身份確認的密碼,讓人們在低風險環境中獲得歸屬感。
這種現象并非孤立。一百年前,藝術家面對戰爭撕裂的意義體系,開始創作抽象畫;今天,網民用“曼波曼波”對抗數字時代的失重。當現實變得荒誕,人們選擇用更荒誕的方式回應——用瘋言瘋語消解壓抑,用無邏輯重建秩序。正如網友評價:“就像在保手術室和保醫院之間選擇保爾柯察金”,這種看似無意義的狂歡,實則是數字時代下的生存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