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已全面進入高速成長階段。”在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期間,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王闖接受媒體采訪時作出上述判斷。他透露,公司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于今年1月正式下線,成為全球少數實現規模化量產的企業之一,產品已進入多個海外市場。
與傳統消費電子行業相比,人形機器人量產面臨獨特挑戰。王闖指出,消費電子領域供應鏈成熟,故障率可控,而人形機器人擁有數十個自由度,每個關節都需要精密標定。“例如執行‘標準站立’指令時,必須確保所有機器人姿勢完全一致,否則可能出現動作混亂。”為解決這一問題,智元機器人構建了包含九十余個工站、上千個參數的管控體系,確保每臺產品下線標準統一。
在商業化路徑上,公司采取“雙輪驅動”策略。國內市場方面,2024年被定義為量產元年,2025年則開啟商業化進程,遠征系列機器人當前產量已突破千臺,明年計劃增至數千臺。海外市場成為新的增長極,王闖透露,第四季度將重點拓展國際渠道,沃爾瑪、亞馬遜等線上線下平臺將成為觸達全球用戶的關鍵節點。
技術迭代方面,智元機器人采用“代際開放”模式。王闖解釋稱,最前沿技術優先與合作伙伴落地應用,成熟技術則通過開源推動行業發展。“作為商業公司,我們既要保持技術領先性,也要承擔行業責任。”這種平衡策略已初見成效,公司今年營收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
養老服務成為重點布局領域。王闖將養老機器人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當前主攻退休人群的情感陪伴需求。“這個階段的老人行動能力尚好,更需要生活趣味和情感慰藉。”在上海某養老院的實踐中,機器人通過說相聲、跳舞等文藝表演形式與老人互動,取得良好反饋。
硬件研發上,公司正推動機器人從“擬人”向“類人”進化。王闖坦言,當前產品在舞蹈動作流暢性上已接近人類水平,但在靈巧手負載能力方面仍有差距。“人類手部有二十多個自由度,能提起幾十公斤重物,而機器人靈巧手目前負載大多在1公斤左右。”但他對未來充滿信心:“機器人可利用元素周期表所有材料,理論上能制造出超越人體能力的產品。”
面對行業競爭,王闖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超過汽車行業,且不會形成壟斷格局。“產業細分需求多樣,每家公司都有機會在特定領域建立優勢。”他以手機行業傳音在非洲市場的成功、汽車行業坦克300在越野賽道的突破為例,強調機器人產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將催生更多創新機會。
回顧行業發展趨勢,王闖感慨實際進展遠超預期。“剛進入這個領域時,我以為要等三五年才能看到實際應用,但現在每周都有技術突破。”這種快速發展態勢讓他堅信,機器人技術正經歷類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變革,產業黃金期已經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