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華燈初上,一位加班歸來的都市人走在路燈零落的小徑上。抬眼間,一輪明月高懸天際,宛如銀盤灑落清輝。他加快腳步追趕末班公交,余光瞥見月光竟似追隨著自己移動;待到站臺駐足,明月又靜靜懸于原處,仿佛方才的"相伴"只是錯覺。
這幕場景勾起了深藏的記憶。八九歲那年隨母親走夜路,月光將身影拉得細長,孩童總覺頭頂的明月是專屬守護者。"媽媽,月亮是不是認識我們?"稚嫩的疑問換來母親溫柔的回應:"傻孩子,月亮照著每個夜行人呢。"后來課堂上學到"相對運動"的概念,卻始終參不透其中玄機。
直到上周同學會重逢自然課李老師,這道童年謎題終于迎來解答。滿頭銀發的老者夾著紅燒肉笑道:"三十年教學生涯,這個問題被問了無數遍。"他以樓頂觀景作比:"你看樓下行人走遠,近處的電線桿卻迅速后退,而遠處的山巒始終如一。月亮就像那遠山,你走百米對它而言不過須臾。"
這個比喻讓往事豁然開朗。去年登山時,半山腰回望的村莊隨著攀爬逐漸縮小,但遠處的峰巒始終輪廓分明。李老師進一步解釋:"視網膜成像的秘密在于距離。近處的樹木房屋快速后移,而月亮在眼中的投影變化微乎其微,大腦便誤判為'同步移動'。"
記憶閃回童年賽跑場景,兩個孩童朝著不同方向奔跑,都堅信月亮在追隨自己。"那時候以為月亮是盞會走路的燈籠",如今想來不禁莞爾。李老師引經據典:"古人'我寄愁心與明月'的詩句,不正是這種錯覺的詩意表達嗎?"
當晚離席時,明月依舊高懸。刻意變換步伐觀察,果然發現路燈柱迅速后退,而月亮始終穩居天心。偶爾云翳遮蔽,待清風拂散,又見銀盤如故。二十余年的困惑,竟藏在這"遠"字之中——最深奧的天文奧秘,往往就凝結在生活細微處。
視頻通話時,學著老師的樣子問起兒子:"月亮是不是總跟著你呀?"電話那頭傳來七歲孩童興奮的追問,與二十年前自己的聲音奇妙重疊。原來每個仰望星空的童年,都藏著對宇宙最本真的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