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大語言模型擅長捕捉關聯,卻難以揭示因果。未來,物理人工智能將成為科技突破的關鍵方向。”在近日舉辦的遠景科技閉門研討會上,集團董事長張雷首次系統闡釋了“物理人工智能”理念——一種將AI與物理定律、系統邊界及知識圖譜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他指出,通過將數據智能與能量守恒、空氣動力學等物理規律結合,可有效消除傳統AI的“幻覺”問題,使其在真實物理場景中實現可靠應用。
能源領域或將成為這場變革的首個突破口。作為全球領先的能源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遠景科技自風機制造起步,歷經二十年發展已將業務拓展至動力電池、儲能、綠色氫氨醇及零碳產業園等領域。張雷透露,構建能源大模型是公司當前的核心戰略之一。他強調,美國在消費級AI領域占據優勢,但在物理人工智能和能源大模型方面缺乏工業化場景支撐,“沒有足夠的新能源制造實踐和復雜系統數據,難以形成有效突破”。相比之下,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產業數據為技術迭代提供了獨特優勢。
新型電力系統的重構需求為能源大模型提供了絕佳試驗場。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明確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但風電、光伏的波動性給電網調度帶來挑戰。張雷認為,這正是AI發揮價值的契機:“AI能在毫秒級處理海量數據,發現隱藏規律并做出最優決策,從而化解能源系統復雜性帶來的焦慮。”據介紹,應用能源大模型后,AI風機可提升發電收益,儲能系統能優化市場交易,電網則可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
遠景科技在內蒙古赤峰打造的零碳氫能產業園成為技術落地的關鍵載體。該項目集成全球最大綠色氫氨生產與獨立可再生能源電網,形成覆蓋設備、電網、市場的閉環系統。張雷解釋稱,這種復雜性為能源大模型提供了海量訓練數據,使其具備全局感知能力。閉門會上,遠景發布了基于圖神經網絡、時空模型和多模態Transformer算法的“天樞”能源大模型,以及由其驅動的AI電力系統、伽利略AI風機和儲能產品。據媒體報道,去年開展的對比試驗顯示,AI風機較傳統設備收益提升20.9%。
在新能源制造業深陷“內卷”的當下,物理人工智能或成為破局關鍵。近三年,光伏、風電、鋰電池行業遭遇嚴重產能過剩,價格跌至歷史低位,部分企業甚至出現“市場價低于現金成本”的異常現象。張雷指出,同質化競爭的本質是“比規模、拼資源”,而能源大模型將推動行業重心從物質資產轉向智能資產:“未來比拼的是效能而非規模,企業需要從‘堆肌肉’轉向‘長腦子’。”他強調,能源大模型不僅能提升運營效率,更是終結惡性競爭、推動雙碳轉型的重要工具。
盡管市場已涌現多個能源大模型概念,但多數產品在數據基礎、算力支撐及可靠性驗證方面仍存短板,商業閉環尚未形成。張雷透露,遠景的能源大模型預計1-2年內顯現明顯價值,3年內達到類似自動駕駛L3級別的成熟度。他描繪了更宏大的愿景:未來能源系統將進化為由億萬智能體構成的“珊瑚礁式”生態系統,具備自我演進能力,能以更低成本為社會提供穩定、綠色的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