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于月球物質研究的新突破引發科學界關注。科研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任務帶回的月壤樣本進行深度分析,首次在月球表面識別出源自外太陽系小行星帶的CI型碳質球粒隕石撞擊殘留物。這一發現于10月21日凌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正式發表,為理解太陽系物質遷移機制和月球水資源演化提供了全新視角。
作為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時間膠囊",CI型隕石因其富含水分和有機質而備受關注。這類隕石在地球現存隕石記錄中的占比不足1%,其稀有性源于地球大氣層對小天體的燒蝕作用以及地質活動的持續改造。相比之下,月球由于缺乏大氣保護和地質活動,成為保存原始太陽系物質的天然場所。研究團隊通過高精度顯微分析與同位素測定技術,在月壤顆粒中發現了特征性的礦物組合和揮發性成分分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主導了這項研究。在徐義剛院士和林莽研究員的指導下,王錦團副研究員帶領團隊對月壤樣本進行了多維度分析。他們運用電子探針微區分析、拉曼光譜和二次離子質譜等先進技術,在微米級尺度上重建了撞擊事件的物理化學過程。研究顯示,這些殘留物是CI型隕石母體以每秒數公里的速度撞擊月球表面后,經歷熔融、氣化再快速冷卻結晶形成的特殊產物。
數據分析表明,月球表面CI型隕石殘留物的豐度是地球的數十倍。這一現象提示,傳統認知中碳質隕石對地月系統的撞擊貢獻可能存在嚴重低估。研究團隊通過建立撞擊概率模型,推算出在太陽系早期演化階段,外太陽系小天體向內太陽系的物質遷移可能比此前預想的更為頻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