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備份與存儲服務企業Backblaze近日發布研究報告,通過對十余年硬盤運行數據的追蹤分析,證實現代機械硬盤(HDD)在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方面取得顯著進步。該結論基于對全球多個數據中心超31萬塊硬盤的長期監測,涵蓋希捷、西部數據、東芝等主流品牌,容量范圍從4TB至24TB不等。
研究團隊將2025年監測數據與2013年、2021年同期數據進行對比,發現硬盤故障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最新數據顯示,硬盤故障率峰值出現在使用約10年零3個月時,僅為4.25%,而2013年峰值高達13.73%(出現在3年零3個月),2021年峰值則為14.24%(出現在7年零9個月)。這意味著當前硬盤在生命周期末期才顯現明顯故障風險,且峰值故障率較此前觀測值下降約三分之二。
報告特別指出,傳統工程理論中的"浴盆曲線"模型未能完全解釋現代硬盤的故障特征。該理論認為電子設備故障率呈U型分布,初期因制造缺陷導致故障率高,中期進入穩定期,末期因老化再次升高。但實際監測顯示,2021年及2025年樣本中,硬盤在大部分生命周期內保持穩定低故障率,僅在接近壽命終點時出現顯著激增,形成"右偏態"分布曲線。
研究團隊分析認為,這種變化得益于制造工藝的持續改進。當前硬盤平均使用年限達8.7年(2021年樣本為6.7年),最大容量提升至24TB(2021年為16TB)。值得注意的是,數據中心環境對硬盤的考驗遠超普通消費場景——設備需保持7×24小時不間斷運行,承受更高強度的讀寫操作和溫度壓力。
對于消費者市場,這項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報告強調,現代機械硬盤的耐用性已大幅提升,用戶在選購存儲設備時可獲得更可靠保障。特別是在面對價格更高的固態硬盤(SSD)時,機械硬盤憑借其性價比優勢仍值得考慮。研究負責人建議消費者根據實際需求權衡性能與成本,避免盲目追求新技術。
盡管觀測結果與傳統理論存在差異,研究人員并未完全否定"浴盆曲線"的價值。他們指出,該模型基于設備同質化、運行環境恒定等理想假設,而現實中的工作負載強度、固件更新頻率、運維策略等變量都會影響故障率。因此建議將經典理論作為參考框架,結合具體使用場景進行綜合評估。
數據顯示,2025年樣本中硬盤平均使用年限跨度達3.7個月至103.9個月,工作強度和運行時長均創歷史新高。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趨勢反映出硬盤制造技術的成熟度,預計未來幾年故障峰值將繼續向后推移,硬盤的整體可靠性將持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