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十七個雙十一購物節的到來,這場被喻為電商行業“春晚”的年度盛事再次成為焦點。與往年相比,今年雙十一的周期被大幅延長,從國慶中秋假期無縫銜接至11月中旬,形成了長達37天的“超長戰線”,創下歷史新高。
各大電商平臺在玩法規則上進行了顯著調整,紛紛摒棄復雜的促銷套路,轉向更直接的優惠形式。京東推出“官方直降,低至一折”活動,消費者無需湊單即可享受單件商品立減;淘寶則主打“官方立減”,簡化購物流程;抖音商城同步上線“立減折扣”與“一件直降”;小紅書更是設定“立減15%及以上”的核心門檻。這些變化反映出平臺對效率與消費者體驗的重視。
業內專家指出,過去雙十一復雜的促銷規則增加了商家和消費者的參與成本,而簡化后的機制更有利于提升交易效率。與此同時,傳統的“價格戰”逐漸退場,各大平臺不再爭搶“全網最低價”的標簽。這一轉變與直播帶貨的常態化以及短視頻平臺低價商品的普及密切相關,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已大不如前。
在競爭焦點轉移的背景下,電商平臺開始將注意力投向“效率與體驗戰”。良好的購物體驗、可靠的商品質量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成為吸引和留住消費者的關鍵因素。有分析認為,單純依靠低價吸引眼球的策略已難以持續,平臺需要更注重長期的用戶留存。
值得注意的是,即時零售的興起為今年雙十一增添了新的看點。外賣與電商的融合,使得“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小時級甚至分鐘級送達”的購物模式成為現實。京東將即時零售“京東秒送”納入促銷范圍,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等活動;阿里媽媽則宣布,數千家品牌將入駐淘寶閃購,未來消費者在品牌旗艦店下單時,可選擇快遞發貨或即時零售配送。
數據顯示,即時零售在雙十一期間表現亮眼。10月15日,淘寶閃購上多個品類的訂單量實現大幅增長,其中咖啡訂單增長800%,超市便利訂單增長670%,飲品品類增長270%,3C個護服飾垂類百貨品類同比增長超290%。即時零售不僅重構了“近場+遠場”的經營場景,還緩解了電商倉的配送壓力,帶動了門店的經營業績。
人工智能技術在本屆雙十一中得到了深度應用。天貓宣布,今年將是首個AI全面落地的雙十一,AI技術將貫穿流量分發、消費者體驗、電商經營等環節,解決消費痛點。京東也表示,AI、大模型、機器人等技術將深度融入購物流程,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體驗,同時助力品牌商家降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