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互聯網環境中,充斥著大量由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生成的低質量內容,維基百科卻常常被贊譽為少有的優質信息平臺。然而,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馬歇爾·米勒最新發布的博客內容,這一平臺也未能完全避開整體趨勢的影響,其人工訪問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
米勒在文章中提到,維基媒體基金會一直在努力區分人類用戶和機器人流量。近期,隨著機器人檢測系統的升級,數據顯示過去幾個月內,維基百科的流量有所減少。他指出,5月和6月期間出現的異常高流量,很可能源于那些為規避檢測而設計的機器人程序。
對于流量下降的原因,米勒分析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社交媒體的興起,正在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他特別提到,搜索引擎越來越多地直接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而非引導用戶訪問維基百科等知識類網站。同時,年輕一代更傾向于在社交視頻平臺上尋找信息,而非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
盡管如此,米勒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并不認為新的信息獲取方式會削弱維基百科的價值。他認為,即使人們不直接訪問維基百科,該平臺的知識仍然能夠通過其他途徑觸達用戶。事實上,維基百科也曾嘗試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摘要功能,但在編輯團隊提出反對后,這一計劃被暫時擱置。
然而,米勒也承認,訪問量的減少可能帶來一系列風險。特別是,隨著志愿者參與內容建設和編輯工作的減少,以及個人捐贈者的流失,維基百科的可持續發展可能面臨挑戰。他提到,近期有報道稱,一些維基百科的志愿者編輯在會議上甚至發揮了阻止危險行為的作用,這凸顯了志愿者團隊的重要性。
米勒還鼓勵廣大用戶更加積極地支持內容完整性和創作工作。他建議,在搜索信息時,用戶應該主動查找引用并點擊查看原始資料。他還呼吁人們與身邊的人分享值得信賴的、人工整理的知識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認識到,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內容是由真實的人創作的,值得他們的支持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