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人去世后微信賬號及朋友圈內容如何處理”的討論在網絡上引發廣泛熱議。記者從微信官方獲悉,自今年9月起,該平臺已調整對長期未使用賬號的管理策略,明確不再回收此類賬號,同時保留不活躍賬號的朋友圈內容。
針對用戶普遍關心的功能設計問題,微信公關團隊于10月15日通過播客渠道作出回應。關于朋友圈訪客記錄功能,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不會引入,理由是“避免增加用戶的社交負擔”。對于二次編輯功能,其解釋稱:“朋友圈本質是個人歷史的真實記錄,人生軌跡無法重寫,因此不宜提供修改渠道。”
當直系親屬離世后,其數字遺產的處置成為現實難題。法律專家指出,當前實踐中,部分家屬通過獲取逝者設備登錄賬號,但這種做法存在多重隱患。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專家馬顏昕分析稱,賬號內包含的私密聊天記錄、通訊錄等信息,既可能涉及逝者不愿公開的隱私,也可能牽涉第三方的個人信息權益。這類數據因不具備直接經濟價值且人格屬性突出,在法律定性上存在爭議,實踐中常引發繼承權糾紛。
針對朋友圈“三天可見”等隱私設置對繼承的影響,法律界主流觀點認為,此類生前自主設定的訪問權限受《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有學者指出,多數用戶在設置時并未考慮身后事,這一現實矛盾亟待通過立法或平臺規則完善予以解決。
對外經貿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許可認為,互聯網平臺此前對閑置賬號進行回收主要出于資源優化和安全考慮,屬于行業慣例。此次微信調整策略,在尊重用戶紀念需求方面具有突破意義。他同時強調,數字遺產的移交、繼承以及近親屬對逝者信息的查閱權限等問題,需要法律學者、倫理專家、平臺運營方及監管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兼顧情感需求與法律規范的解決方案。











